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927637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4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刊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第5-13页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吴松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提要本文依据丰富的历史文献和今人的调查资料,详细考证浙江温州的瓯江、 飞云江、敖江等三条河流的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并对当地古海塘的兴修及其演变 为后世的塘河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温州河口平原成陆 的特点,提出塘河从海塘演变而来的观点,并认为整个东南沿海丘陵沿海类似塘河 这样的河流均可能由海塘演变而来。关键词温州I沿海平原成陆过程海塘塘河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一,浙江温州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2、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和经济史。电子信箱: )Epeirogenic Process of Coastal Plain and the Formation of Main Seawall, Canal in WenZhou District。summary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epeirogenic Process of the outfall plains of Ou River, Feiyun River and Ao River, and the origins of local ancient seawalls and

3、 how some seawalls developed into later canals on abundanc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ntemporary investigates.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it sums up the feature of the epeirogenic process of the outfallplains in Wenzhou district. It also gives a new viewpoint that the some canals may evolve from t

4、he rivers in the nearst west side of the seawalls not only in Wenzhou district but also in the coastal plans of Southeast hill area of China.key words WenZhou Coastal plain, Epeirogenic Process, Seawall, Canal浙江温州地区沿海平原是我国东南沿海小平原之一,由瓯江、飞云江、敖江等 三条河流和海水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南、北雁荡山成东北一西南走向绵亘于平原 的西侧,并往海滨伸出大罗山、半天山等支

5、脉,把平原分割成瓯江、飞云江、敖江 等三个河口平原。但是,远古时代的温州并没有沿海平原。根据古地理学的研究, 由于遭遇第四纪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这三条河流的河口都类似今天的杭州湾,属 于溺谷形海湾,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青田县城、平阳县城和平阳水头镇一带,大罗 山成为海中孤岛,今天的平原地区一片汪洋,波浪直拍山前。受此影响,温州境内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都分布在离海较远、高程达五六十米的山坪上,而且距离今 天最早的只有3000多年。此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在人类的积 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今天的沿海平原。利用各种历史文献与近年编撰的地方志、地名志,追踪平原村庄的建立过程, 探讨温州

6、沿海平原的成陆与古代海塘修建及其对后世的塘河形成的作用,无疑是研 究这一区域的经济开发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内容,对今天温州的两个文明建设也具有 重要意义 叶银灿、李家芳、宋连清等:浙江温州地区近岸浅海全新世地层与古地理,海洋实践,1981年第4期。 有关温州平原和海岸线的变迁,叶银灿、李家芳、宋连清、曹沛奎、董永发等当代地理学家曾发表过研究论文 (请见本文有关注释),探讨其过程和特点。由于这些探讨主要依据地层中的沉积物分析和现代调查数据,较少利用古文献,有关古代到明清以前的演变过程往往语焉不详。为弥补这一缺撼,我于1988年发表浙江温州地 区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地理科学第8卷第2期),依据古代文集

7、和方志,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尽管如此, 囿于当时认识水平,有关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与开发过程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海塘修建及其与作为平原内部自古 至今主要水上通道的各条塘河的渊源关系,并未予以论述,而有关成陆的论述因按时代而不是按河流,也不便于 人们认识各个河口平原的形成。考虑到温州平原的土地利用和塘河的开发正进入重要时期,有必要全面认识平原、 海塘和塘河的变迁历史,故撰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一、瓯江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随着全球性海面的不断下降,岸线后退,约在三四千年前温州许多浅海区逐渐 成陆。乐清白象馒头山、温州杨府山、瓯海南白象、平阳钱仓镇北凤山、苍南鲸头 等地都发现过南朝之前的文物与考古遗址,表

8、明已有人类定居在这些地方。瓯江南岸在南朝宋(420479年)时在今吹台山以东的平原上,仍然残留着一 片海潮进退的浅海水域。南朝宋初的永嘉郡太守谢灵运,在他的游赤石进帆海诗 中,有“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的诗句,石华和海月分别指生长在中低潮间带的 石花菜和窗贝,可见帆海当时是浅海。然而,南朝宋人郑缉之所撰的温州古方志永 嘉郡记却载:“帆游山,地尝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显然当时已经成陆。 按谢灵运于南朝宋初的公元423年前任永嘉郡太守,所记“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当为亲身所见,郑缉之也是南朝宋人,但确切年代不详,有理由估计郑缉之是南朝 宋末人,而帆海成陆应在南朝宋中后期。到了相当于唐朝

9、中后期的公元8世纪前后,瓯江南岸的海岸线已经退到今龙湾 的永中一刘宅以东,两地之间形成一道长6公里的老沙堤。在稍离此线以西的郑宅 已兴建天柱寺。南朝宋时谢灵运登上今市区的华盖山时,赋有郡东山望溟海诗, 可见当时海域离城不远。而唐元和(806820年)前后张又新赋华盖山诗, 只说“见尽江城数百家”,不再像谢灵运那样提到“望溟海”。可见瓯江以南的海岸线 唐中后期已大致退到大罗山以东,大罗山东北面的平原已经形成。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瓯江南岸的岸线已到达今龙湾区的永中镇、 普门以东,此时两地均已建村。到了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南起一都 长沙、北至沙村之间兴建长达4619

10、丈的海塘沙城,并在海塘内侧建宁村所、沙村、 长沙、七甲、九甲等寨堠,以防备倭寇的登陆,此条岸线比南宋乾道岸线整整外推 据乾隆温州府志卷25、民国平阳县志卷55,以及温州市地名委员会、瓯海县地名委员会编:瓯海县 地名概况,第233页。 肖统编、李善注:文选卷22, “诗游览”,中华书局,1977年。 据嘉靖瑞安县志卷1引南宋曹叔远永嘉谱,今瑞安市岑岐山、蛎塘岭和瑞安市、瓯海区交界的帆游山, 旧泛称帆海。 郑辑之撰,孙诒让校集:永嘉郡记,瑞安太平石街广明社民国元年石印本,第1页。 海洋地质研究所:温州地区海岸带试点科学技术报告,1966年。 光绪永嘉县志卷36。 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

11、2,中华书局,1983年。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4,郡东山 即今市区的华盖山。 载全唐诗卷479,张为元和时人。 分别据乾隆永嘉县志卷14、嘉靖温州府志卷5。 乾隆温州府志卷8。了二三公里。清朝雍正(17231735年)以后,滩涂的淤积进一步加速。光绪年间 (1875-1908年)新建的海塘总洚离明代沙城又有5公里之远,总洚内村落密集, 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开发。此后滩涂进一步淤涨,1922年在总洚外筑海塘,1958年在 此海塘外又筑海塘。今瓯江北岸的柳市平原远古为潟湖所在,有峡门山耸起在平原之上,表明今乐 清市城区至柳市镇公路所经地带2000年前仍是一个海峡。到了南朝时期,柳市平 原接近山麓的

12、地带已经形成,古潟湖演变为面积较大的湖泊白石湖。湖北岸有白石 岩,谢灵运白石岩下径行田诗记其所见,有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句,“千 顷”、“万里”均用来极言水面之广。但到了中唐,张又新游白石岩赋行田诗却只 有“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境有清尘”,可见唐后期湖的范围已局限在白石岩前。 唐末五代原来湖泊所在的湖心、柳市等地都已建立寺院,表明湖的主体部分已经成 陆并获得开发。北宋后期建村的曹田、莲池头和新建立的长林盐场,南宋前期兴建海塘的黄华, 都已靠近或位于今天的海岸线,表明瓯江北岸今天海岸线的大部分已经形成。将上 述村落和嘉靖浙江通志卷12所载的乐清湾和瓯江口的村落情况相对照,可以看 出宋代到明

13、代嘉靖年间海岸线几乎没有变化。不过,有资料表明自清雍正年间开始 局部海岸线有涨有坍。雍正四年(1726年)乐清湾西岸长林盐场的滩涂开始淤涨, 在此后的68年间涨了 2754亩。此后,淤涨停止,光绪年间盐场所在地团叶一带甚 至还有坍塌。民国以后开始较多淤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乐清蒲岐以南,经百袋、 沙头、岐头各陡门,直到瓯江口,均为滩涂,至今已堆积宽二、三公里的滩涂。在今天的瓯江口,有多个因沙滩堆积而成的岛屿,最大的是面积25平方公里的 灵昆岛。灵昆岛原来是江中两个名叫单昆、双昆的孤山,单昆在东北,双昆在西南。 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在二山面向海洋的东侧已淤积成二片滩涂,百姓在 此垦

14、田数千亩。到了清光绪年间,两个沙洲已经连成一片,此后沙涂向东扩张,到 光绪永嘉县志卷2、卷首。 曹沛奎、董永发:浙南淤泥质海岸冲淤变化和泥沙运动,载地理研究第3卷第3期,1984年。 曾昭旋:中国地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85页。 逮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2。 全唐诗卷479。 光绪乐清县志卷14。 永乐乐清县志卷4,光绪乐清县志卷3。 周庆云:盐法通志卷28,民国三年文明书局本。 光绪乐清县志卷2。 乾隆永嘉县志卷2。1949年以前面积比以前又增加一倍,而且岛南侧还不断有沙洲涌出,以至影响了轮 船的航行。mi成正河口平屁浙或既姓程1122 午南州木童弥堪代城隆 f

15、t二、飞云江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飞云江北岸今瑞安岑岐山、蛎塘岭以东和瑞安、瓯海交界的帆游山一带,南朝 宋时也属于帆海的范围,帆海成陆以后北岸的岸线退到大罗山西南以及岑岐山一线 以东的山麓平原(上揭)。到了唐末五代,位于今天温瑞塘河瑞安市域的凤士、韩田、 周田、九里等村都已经建村,表明岸线已退到这一线以东。南宋乾道年间,岸线推 进到唐末五代岸线以东的前池、鲍田、场桥一带,这些地方都已建立村落,场桥还 是双穗盐场场署的所在地。当时,在鲍田、场桥之间的石岗陡门之外,仍有一个小 海湾,乾道时在此重修陡门,人们沿着海岸线测量海湾的长度。在前池以南,由于 滩涂堆积的速度较慢,岸线仍在今天的温瑞塘河以东不远,这一带的塘堤当时还具 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门”。 据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门”与嘉靖瑞安县志卷2、卷10。 陈傅良:止斋集卷39重修石岗陡门记,四部丛刊。 有阻拦海潮的作用。据嘉靖瑞安县志卷1、卷2的资料,到了明代,石岗陡门 以外的小海湾已经成陆,石岗陡门废,改于其东3公里的龟山设陡门;但其他地区 仍大致维持南宋的海岸线,沿海岸线修建的防御倭寇的寨堠分布在温瑞塘河以东不 远的鲍田、汀田、上妈等地,而飞云江的入海口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