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4924790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炼油新格局及油品贸易发展趋势2015.6进入21世纪,国际油价高企,加之技术进步,催生了美国页岩油气革命。20002013年美国页岩油增产约1.3亿吨,同时带来天然气液和凝析油产量的迅速增长,使其炼油与石化产业重获生机,石油产品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凭借原油资源和成本优势,掀起石油化工项目建设热潮;印度炼油规模大,也已成为世界成品油出口基地之一。拉美、非洲等地区炼化发展速度放慢,甚至萎缩,而地区油品消费快速增长,缺口不断扩大。未来,受到美国和中东地区成品油出口增加的影响,亚太地区过剩的成品油将被挤压在区域内平衡为主,这将对中国的成品油出口构成挑战

2、。 1全球炼油工业格局悄然改变 整体上看,全球炼油能力平稳增长。20002014年全球炼油能力从42.1亿吨/年增长到47.3亿吨/年,年均增长率为0.8%,平均每年净增约2650万吨/年。未来石油需求的增长将继续带动炼油能力的上升,预计2025年全球能力将增至50.4亿吨/年,20142025年年均增长率为0.6%。分地区来看,炼油能力的发展并不平衡,亚太、北美和欧洲三大炼油中心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中东将成为炼油能力快速增长的新星,参见下图。 1.1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炼油能力由2000年的11.1亿吨/年增长到2014年的15.3亿吨/年,占全球的比重由26%上升到32%,能力增长主要受到中国

3、和印度的需求增长所带动,成为全球炼油中心东移的标志。金融危机以前,亚太地区炼油商加工毛利丰厚,但持续新增的炼油能力可能使这种状况发生逆转。在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下,亚太地区炼油业的发展空间正变得愈加狭窄,炼油商的利润空间因此受到挤压。20002008年新加坡地区炼油毛利率平均为12.0%,20092014年平均为6.5%,下滑近一半。除了中国以外,亚太地区炼油能力显著增加的是印度。在经济增长及能源政策的积极影响下,印度炼油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炼油能力仅1.2亿吨/年,2014年增加到约2.3亿吨/年,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亚洲第二。目前国有企业主要有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印度

4、斯坦石油公司和金奈石油公司等7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55.2%;私有企业主要有信实工业公司(其下属贾姆讷格尔炼油厂的炼油能力达到6 200万吨/年,是全球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之一)和埃萨石油公司2家,能力占全国的44.8%。预计2020年印度的炼油能力将增加至2.6亿吨/年,2030年将达到3亿吨/年左右,见下表。由于日本国内石油产品需求量不断下降,日本政府一直在鼓励炼油企业削减炼油能力。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要求其国内炼油商在2014年3月底前将渣油裂解/原油蒸馏能力比例提高至13%或更高,最终目标是接近西欧国家的19.5%,2014年日本炼油能力比1998年高峰时减少了近5000万吨/年。炼油产

5、能大幅削减促使日本炼油利润走强。预计到2020年,日本还有大约1 500万吨/年的产能将被关闭。2000年以来,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省等地明显放缓了炼油能力的扩张,主要原因也是石油需求增长缓慢,炼油厂主要以升级改造为主,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未来中国台湾省高雄炼厂也将面临关闭。亚太其他地区炼油能力有增有减。其中,继2012年底壳牌在悉尼的克莱德炼厂关闭后,加德士在悉尼的克内尔炼油厂也于2014年10月关闭,BP公司宣布将在2015年年中之前关闭在布里斯班的布尔沃炼油厂,澳大利亚的炼油能力一直在缓步下降。而马来西亚、文莱、巴基斯坦、泰国和越南则有望扩张其炼油能力,到2020年能力增量有望达到300

6、0万吨/年左右。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因受到土地、成本等制约,进度已落后于计划,预计在2019年底完成。越南宜山千万吨炼化厂推迟到2013年10月才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投产。文莱恒逸石化大摩拉岛石化炼油厂完工时间预计从2016年底延迟至2018年。整体来看,未来10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仍有增长,但是增速比前10年明显放缓,该地区炼油能力占全球的比重将维持在32左右。 1.2北美地区北美地区石油需求已经饱和,并有所下滑,但是2008年以来,页岩油气革命为北美(特别是美国)炼油厂提供了廉价的原料。20002008年美国石油(包括常规原油、页岩油、凝析油和天然气液)产量处于下降态势,

7、2008年达3.06亿吨的低点。2008年以后,由于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2013年美国石油总产量快速上升到4.47亿吨。因此北美地区炼油能力不但没有下降(见下表),反而由2000年的9.3亿吨/年增长到2014年的9.9亿吨/年,占全球的比重由22%略降至21%。该地区炼油厂产品开始转向出口。得益于低廉的页岩油供应,20002008年美湾地区理论炼油毛利率平均为8.4%,20092014年平均为13.1%,成为全球最有炼油竞争力的地区。美国常规原油产量继续小幅下降,但20182020年页岩油产量将达到顶峰,凝析油和天然气液继续小幅增长。整体来看,2020年美国石油总产量将增加到5.45亿吨左右

8、,2030年小幅下降到5.10亿吨左右。美国炼油能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出口能力和市场空间,预计到2020年增长约3000万吨/年,参见下表;2025年以后可能出现小幅下降,大致维持在9.19.2亿吨/年。1.3欧洲地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是欧洲,近年来欧元区经济普遍萧条,受来自亚洲、中东、俄罗斯和美国成品油进口增加和2008年以来欧洲成品油需求下降14的影响,炼油毛利不断下滑,金融危机以后关闭炼油厂约20个,炼油能力由2000年的8.4亿吨/年下降到2014年的7.8亿吨/年,在全球的占比由20%下降到16%。法国关停的炼油能力最多。2014年法国炼油业整体亏损78亿欧元,今后几年将继续关停现有炼

9、油能力的30,法国炼油厂的关停也与汽柴油供需不平衡有关。意大利也将继续关停炼油厂,过去6年炼油能力已缩减10。20002008年西北欧炼油毛利率平均为8.4%,20092014年为4.4%。从全球看,很多因素令欧洲的炼油业前景不容乐观。中东新建炼油厂将逐步投产,美国炼油厂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因此,未来欧洲仍将继续关停部分炼油厂。 1.4中东地区中东地区受市场需求增长和相关政策鼓励的影响,其炼油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炼油能力由2000年的3.3亿吨/年增长到2014年的4.4亿吨/年,在全球占的比重由8%增长到9%。中东各国发展炼油业的初衷并不相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希望维持或加强其石油产品出

10、口国的地位,而伊朗和伊拉克则专注于满足国内需求。其中,沙特是中东地区最大的产油国,目前也是该地区最大的炼油商。其炼油能力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2002年炼油能力整体保持在8000万吨/年左右,其中2002年位于沙特西海岸的拉比格炼油厂的加工能力由1625万吨/年扩至1925万吨/年,使得沙特炼油能力小幅增长至9020万吨/年;2003年位于沙特东海岸的拉斯塔努拉炼油厂新建了一套1125万吨/年的凝析油分馏装置,沙特国内炼油能力跃上1亿吨/年的平台;2013年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与法国道达尔公司合资的朱拜勒2000万吨/年炼油厂投产,2014年沙特阿美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合资的延布2000万吨/

11、年炼油厂投产,至此沙特炼油能力已达1.47亿吨/年。中东地区正在谋求由单一的资源出口转向下游加工,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预计2030年炼油能力将超过6.5亿吨/年,尽管部分炼油建设项目有可能延迟或取消。中东地区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炼油中心之一,参见下表。综观全球炼油格局变化的新趋势,北海沿岸、地中海沿岸和韩国蔚山、新加坡裕廊岛等地区的出口型炼油厂将面临炼油能力下降或维持的态势;美国墨西哥湾、中东红海沿岸、波斯湾沿岸、印度西海岸和中国东南沿海等地区的出口型炼油厂将面临出口地位提高或稳定的态势(见下图)。未来全球成品油流向将取决于炼油厂竞争力的变化情况。2全球成品油贸易呈现新特征2.1石油贸易格局继

12、续深刻调整全球石油贸易的重心正在从原油转移为成品油。2007年以来原油贸易量趋降,成品油贸易增速继续快于原油贸易。2013年全球原油贸易量同比下降2.3%,为3772万桶/日。成品油贸易量达1 876万桶/日,同比增幅达12.2%。20002005年全球原油贸易量是油品贸易量的3.03.5倍,2013年已经下降至2倍,见下图。其主要原因一是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后,北美炼油厂从中东等地进口原油减少,二是亚太和北美地区油品大量过剩出口。在下一个十年,就增长速度而言,全球成品油贸易将持续超过原油贸易。中东地区炼油能力继续扩张,其油品也将加入大量出口行列。全球成品油贸易将从传统的短途航运,诸如从加勒比海炼

13、油厂运往美国东海岸,以及从荷兰炼油中心运往欧洲其他地区,转移为包括从沙特和印度运往亚洲和非洲的长距离运输等。2.2成品油贸易流向发生变化各地区成品油供需不平衡和结构差异是贸易流向基础。如下图所示,20002013年亚太和北美地区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拉美和中东地区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总体上看,2013年亚太地区成品油过剩约6000万吨,北美地区过剩约4900万吨(含生物燃料),前苏联过剩约4100万吨;非洲地区和拉美地区均缺口约5700万吨,中东地区缺口约1200万吨。分品种来看,2013年欧洲过剩汽油主要流向北美、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地区;北美汽油平衡表现为大进大出,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仍然从欧

14、洲进口部分高质量的汽油调和组分,另一方面逐渐加大向拉美地区出口质量标准相对较低的汽油产品;亚太地区少量过剩的汽油主要出口到中东和非洲,见下图。 2013年,北美、亚太和前苏联地区过剩的柴油主要流向拉美、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拉美地区柴油缺口主要由北美来补充;欧洲柴油缺口主要由北美、亚太和前苏联地区补充;中东地区柴油缺口主要是亚太地区资源补充;非洲地区柴油缺口主要由亚太地区资源补充,见下图。世界煤油主要流向相对简单,亚太地区过剩煤油流向欧洲和非洲,北美少量过剩煤油主要流向欧洲,其他地区供需大体平衡,见下图。未来北美、中东将成为主要成品油出口地区,非洲和拉美是成品油主要进口地区,亚太和前苏联地区供

15、应过剩量将明显缩小。预计,到2020年北美地区成品油过剩量将增加到约7300万吨(含生物燃料),中东地区由缺口转为过剩约3 200万吨,前苏联和亚太地区过剩量均减少到约3000万吨;非洲缺口量扩大到约7000万吨,拉美缺口量略有缩小至约4800万吨,欧洲地区由基本平衡转为缺口1900万吨,参见下图。从贸易流向变化来看,欧洲仍然是最大的汽油输出地,北美和中东将参与非洲和拉美汽油市场的竞争。北美和中东过剩的柴油主要输往拉美、非洲和欧洲;亚太地区过剩柴油由于受到中东产能增加的影响,将趋于区域内部平衡。中东将成为亚太地区争夺欧洲和非洲煤油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2.3美国、印度和中东地区将成为重要的出口基

16、地1)美国成品油市场已经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未来过剩产品仍主要流向拉美,对中国直接影响不大。2000年美国成品油消费6.3亿吨,产量5.9亿吨,净进口3530万吨;2013年成品油消费量仍为6.3亿吨,但产量上升至约6.8亿吨,净出口约4700万吨。20002013年美国成品油供应增量高达8 200万吨,供应增量主要来自炼油厂轻油收率提高和生物燃料的增长。与2000年相比,2013年原油加工量仅增加1 000万吨(达到7.63亿吨),而轻油收率由78%提高到84.6%,导致产量增加5 600万吨;同时,生物燃料增加2 600万吨。2000年美国汽油进口量约2 200万吨(主要来自:拉美33%、欧洲39%、加拿大18%,其余来自亚太、中东和前苏联地区);到2013年转为有进有出,其中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