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知己张计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924448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够知己张计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不够知己张计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不够知己张计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不够知己张计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不够知己张计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够知己张计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够知己张计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够知己421 班 张计宇题目活剥自温源宁一人物评传 Imperfect understanding , 是钱锺书先生译的,羡其雅切,与我心我感相契,也不怕贻 “生吞活剥”之讥,放一支刁笔尽兴写来, “任将蠡测笑江 湖”。这算是前言。我一直存有一个偏见:大师的空间只能靠近,倾听,无 法进入。正如你可以附耳聆听海螺那来自海天深处的细密悄 吟,但不可委身螺内憩居。因着这个未必是偏见的偏见,赫 伯特斯宾塞会欣赏我的。所谓大师,博大清旷之师也,或可抄句古话释为可师可 尚可父之人。他们傲骨嶙峋,风华倾世,与整个学问融成一 片,浸在一起,睥睨长天,襟情宕荡;誉之者有,骂之者有; 捧之者捧之为昆仑巨擘,贬之

2、者毁之为骗子无赖。可是,他 们也是这烟火世间的素子俗人,尽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 也有人间喜剧里的无聊戏谑种种。当他们的轶事在枝枝节节 的刺谬里拓印出一个模糊的世间形象时,世人便开始传颂不 是他们的他们。 人类一思索, 上帝就发笑。 因为人类越思索, 离真理就越远。我们的认知也有这样的特质:我们自以为认 识得越深,就离认知对象本身越远,这是同时映射到两者的 悲哀。我想这也是“不够知己”的一点含蓄意指。但我们要 冒着这一谑讽,写些疏薄文字,以祭大师风华,以慕大师风骨。一、书癖钻窗蜂未出读书者有二:一则汲汲名利,如蚁趋膻,以读书为咸鱼 翻身之道,加官晋爵之阶,或借一堆书名号和死人名字唬人, 博个把

3、“先生真博古通今”的赞赏,钓誉一世;二则全凭一 段真性情,一截妙趣味,一式秋空霁海的潇洒,情近于痴而 始真,兼乎趣而始化。信目读来,醉于书,痴于书,恋于书, 击剑于书,抚掌于书,长涕于书,叹息于书,残窗古卷,把 寂寞发酵出些微醇厚的意味,即使不经意成为传说,也会忘 却喧嚣,安于心斋,被问起时,也只呵呵两声,敷衍过去。大师们便属后者,钱锺书先生读书粗咸杂进, 不择荤素, 千滋百味咂个明了,大经大典无不寓目,真有老饕风神,蠹 虫气魄。黄侃先生专志读书,以“杀书头”为耻。民国二年, 他旅居上海,穷困特甚,除夕夜,窗外灯火辉煌,他一灯荧 然,独守残窗。晚年时他边吐血边点读唐文粹补遗,临终时余一卷未完,

4、他喟叹道:“我平生骂人杀书头,毋令人骂我也。”能竭尽心力埋首故纸堆中的,也就先生们了。没人知道先生们读了多少书,中国古籍有二十五万三千 多种,历史淘出来的有十万种,先生们许是读得差不多了, 这还不论他们过目的西方典籍。钱锺书先生曾对李慎之说:“西方的大经大典我算是都读过了。”这是实话,单看管锥编一书,注释十部古籍,间以五国原文,融会文史哲、 语言学、心理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社会学,征引四千 位作家的上万本书的四万条论证,打通东海西海,联姻南学 北学,可谓文化奇观。又有陈寅恪先生,精通二、三十门外 语,博闻强识,雄视千古,成为“五百年才出一个的教授之 教授”。钱锺书先生曾有题书目一诗,略谓:

5、博而寡要岂通儒,三万牙签亦太虚。一编论语用不尽,世间何必许多书。先生这么说,大概是在开自己这种人的玩笑吧。二、绿润意根生草木意根,讲的是悟性,是逼视世界时的能见度,参味万象 时的通透度,心究竟能与外界融浸到什么程度,扩散作用有 多强,全看悟性深浅,意根死活。读书易,求甚解难,混个“书橱”、“书箧”、“书柜”的 雅谑名号尚不是难事,但成大学问,讲究读书的参悟。譬如 刘叔雅讲玄虚海赋,多从声音性质作用方面申发,见解 颇深,又一次他泛论音韵的情调,说五微韵的情调时怅惘, 又说诗的“先”韵是沉重的长叹而非意切的号啕,能有如此 深微的体悟,足见其意根绿润。悟性该是如迦叶破颜一样的静谧吧。俗一点,就是孙猴

6、 子挨了戒尺后的反应,它是聪明的一中外象,是一种静而不 寂的聪明。如谈艺录中所言:“除妄得真,寂而忽照,此即神来之侯,艺术家之会心,科学家之格致,哲学家之悟 通,道家之因虚生白,佛家之因定发慧,莫不由此。 ”悟性 的萌动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悟性确实是天赋的,上天把人卩卒 到地上的那一刻,也还是有所偏爱的;吴宓先生诗“大器能 成由早慧,人谋有补赖天工”,可资例证。二是阅人成世, 阅水成川,在经验(无论是纸上经验还是世间经验)中沉淀 出悟性萌动的慧土,使之生芽,生长为披离草木,这是岁月 淘洗出来的,更值得一谈。大师的悟性、学问和精神,陶铸一身,胥融一体,大师 多从学问的窗口窥视人世古今,殊不知学问也

7、从窗口处窥视 大师,窥视久了,各自在对方的眸子里瞥见了自我,在这凝 视里相济相成,合二为一。悟性,便成为一种内视。大师便 是行走的学问,学问便是静穆的大师,书读得多了,事想多 了,学问就有了灵性,参悟学问就变得圆融活泛,悟性就显 出来了。三、清冷胸境拓江湖这里我想说的是,大师之傲。坊间流传着许多轶事,都在极力铺排着先生们的狂傲。 黄侃上课嘲骂胡适,钱锤书开涮三大导师,刘文典蔑视沈从 文、郭沫若,章太炎居所墙上书戴良狂言,辜鸿铭倒读报纸 吓倒英国人,如此种种,多不胜举。俨然的,先生们的傲和 狂成了他们世俗形象的标签。我也曾乐于倒贩这些故事,也曾如韩寒一样惋惜先生们 后来乏有狂事狷语。直至读到钱锺

8、书先生的一句话:人谓我 狂,不知我之实狷。狷,耿介之谓也。现在要做的事已经明晰了:狂与傲的阐释。狂者,大鹏 抟风之势也,是很表象的存在;傲者,冷看千夫之态也,是 极潜在的状态。狂是骇人的惊天巨浪,一气涌来,傲视隐秘 的深海潜流,表面平静,内里翻腾;狂是市井屠夫的乱骂胡 嚷,傲视嵇康一等的白眼青瞳。这么说吧,狂如躁动症,傲 如抑郁症。无论是谁,都喜听狂人狂事。于是在世俗里,狂就侵扰 了傲的意义阐释过程,人们喜欢(当然这是不由自主的)的 是被诠释、被过度诠释的狂和被曲解、被合理曲解的傲。一 本正经或不正经地谈论大师们一本正经的不正经,实在是和 这句话本身一样的不正经的一本正经。钱锺书先生曾点化桐城

9、先辈教导子弟言语说:“人二十岁不狂是没出息,三十岁犹狂是无识妄人(也是没出息)。”我早先解释为“少年须有鲲鹏远志,盛年须有沉稳襟怀” 后来我发现先生可能是在说, 少年时当狂得露骨,潇洒行世, 待历练成熟,狂就会收敛成傲,浅近的狂会深铭入骨子里, 钙化封存,凝固成冷而静的某一种姿态。所以,不必叹息大师们被世界磨平了棱角。事情大概不 是如此。狂者如斯,傲者如斯,他们没有变过。煞尾下笔之初,我本意欲妆出一式文化腔调,拉开笺注家架 式,秉“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之念,侃天谈地,拉东 扯西,说说“训诂移笺”,说说“以诗证史”,说说“与古今 中外无町畦”,说说易之象与诗之象。可是当笔吻到纸页上 时,我就

10、成了文字上的葛朗台,写下一个字,都如葛氏往外 掏钱一样费力。英文中嘲吝啬鬼为“咳出一文钱来”,极谑讽之至,可惜没句“咳出一个字”来写我心境。大师,他们是一群极清醒的人。他们冷眼观人,冷耳听 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他们可得出很多玻璃质的脆薄的 慌,他们是大千世界孤独而清醒的旁观者,立竿见影,并且 几乎难以容忍的精确。太炎先生就曾指出中国人六大痼疾: 诈伪无耻,缩肉畏死,贪叨图利,偷惰废学,浮华相竞,猜 疑相贼。因为清醒,所以悲悯。只不过他们的悲悯冰冷了些, 正如雪纯白圣洁的代价便是冰冷。大师,他们是一群非常真实而安静的人,传说都是传出 来。大师们无辜地被供上了神坛,他们从未如耶和华一样说 过:

11、“我是自有永有的。”他们栖恬守逸,偶尔也会抱怨一声, “恼煞声名缘破妄,无端说梦向痴人。”大师,他们是一群孤独的人。借尼采的话来说,这并不 是因为他们想要孤独,而是他们在周围找不到自己的同类, 所以他们就是存在主义“群居孑立感”的活的例子。“九牧 声名还自累,群聚语笑向谁真?”他们坐在时空的左岸,冷 然微笑,等待着一个有所会心的人坐在右岸与他们相视而 笑。他们孤独地等待着,等到星光黯淡,花落无痕用我的一生来靠近大师们的一生,是我所欲,而未必是 我所能。我已说过,大师们的空间无法进入。偶尔说中了, 或偏到让人气愤,都只是盲书瞽说,是傻子趁淘的议论,都 只是个概率问题。对于大师们,先生们,我唯有仰望,大致如此。大致如此,依旧不够知己。评语:这是一篇高二学生的习作,但又不是学生的习作。说 它是学生的习作,是因为它的的确确出自一位中学生的手 笔,说它不是学生习作,是说它根本不像一个当代中学生的 作文。一口气读完,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戴着一副茶杯厚的 老古董眼镜,坐在古纸堆旁,谈天说地,旁征博引,东经西 说,信手拈来。对这样的学生冠之以指导,只能让我汗顔惭 愧。指导教师:耿燮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