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492213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一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一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一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一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总分30分)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B、 C、 D、3.商代政治的特点不包括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贵族以血缘为

2、纽带,实行宗法制C.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D.大规模实行分封制4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B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5、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 A、皇权至高无上 B、地方郡县制 C、地方服从中央 D、文化专制 6、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 )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皇位继承制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 B、 C、 D、 7、郡县制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8、秦朝

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主要意义是 ( ) A、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B、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D、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9、秦朝“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 ( ) A、 防止有学实素养的士人以传统知识体系为思想工具批评时政 B、欣赏和实践法家的思想 C、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D、钳制人的思想,破坏古代文化 10、秦国平定六国后,积极开疆拓土,在北方形成了、和的有效的国防体系。( )“直道”“五尺道”长城 边防军A、 B、 C、 D、 11、对秦朝“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认识,正确的有 ( )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集

4、权 钳制了人的思想,破坏了古代文化 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A、 B、 C、 D、 12、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1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1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

5、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15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A地方势力的削弱 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16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起用布衣为相 B任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内外朝”制度 D扩大尚书台权力 17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B隋唐时期门下省下设六部 C唐太宗时政事堂的设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宋代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18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是鉴于唐朝藩

6、镇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皇权而实行的 B行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总领一省军国重事 C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9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堂会议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役枢密院,与宰相抗衡 20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 A世官制 科举制 察举制 B科举制 世官制 察举制 C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D察举制 世官制 科举制 21、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面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

7、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解除地方割据 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官制22、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夺激烈 D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2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 B相权威胁皇权C国家统一的需要 D君臣相互制约24、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相当于秦朝的丞相 B主要职能是军事指挥调动的机构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25

8、、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B皇权日益强化C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 D相权战胜皇权26、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D、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27、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A、 B、 C、 D、28、下列开放口岸当中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是( ) 宁波 广州 重庆 上海 苏州A、 B、 C、 D、29、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

9、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30、下列主权破坏或丧失的先后顺序是( ) 开放沙市为通商口岸 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疯狂地在中国开矿 美国开始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 B、 C、 D、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总分40分)31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度32. 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10、 妾 一般称谓妻(正配)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妾一(侧室) C 大哥(25岁)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33.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 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 )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按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34.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3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

11、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36.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 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 部 C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38.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

12、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恩 荫制39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40.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 A天坛 B太庙 C颐和园 D太和殿41.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42.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