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实务手册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91109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327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场管理实务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27页
现场管理实务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27页
现场管理实务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27页
现场管理实务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27页
现场管理实务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场管理实务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场管理实务手册(3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场管理实务手册目 录 第一章 现场管理的基本任务第二章 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 现场品质管理第四章 生产计划与交期管理第五章 现场成本与效率管理第六章 现场安全管理第七章 现场技术管理第八章 现场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 附 录 如何成为出色的现场管理者第一章 现场管理的基本任务世界的制造中心在中国,而制造的中心则在现场管理。一、现场管理的含义1、现场的定义广义的现场是指场所,是实际发生行动的场地。狭义的现场一般是指作业场地,是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地方,是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一定生产任务的场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作业单位。狭义的作业现场及包括个基本生产车间的作业场所(如车

2、间、工段、班组等),又包括各辅助生产部门的作业场所(如库房、试验室、锅炉房等)。现场时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然而现场也往往是最受管理部门忽略的领域。2、管理的含义 一般理论认为管理是指组织开展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也就是说,所谓管理就是利用组织的有效资源,结合部属及众人的智慧与努力达成组织的目标。通俗地说管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运用资源通过努力达成目标 对管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管理就是管人和理事。 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五要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管理素质”或“管理职能”。不同管理层次或管理职位对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或管理职能

3、的要求不同。3、现场管理的含义 现场是企业创造利润的地方,它是制造企业的生命线。 现场管理是运用企业各种有效资源,结合部属及众人的智慧和努力,达成企业(或部门)的目标。 具体来讲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操作者和管理者)、机(机器及设备)、料(原材料和零部件)、法(工艺和监测方法)、环(环境)、资(资金)、能(能源)、信(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以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产作业。 因此,作为企业的现场管理者,就必须将目标、资源与如何有效达

4、成目标的方法掌握清楚,否则就难以成为出色的现场管理者。4、现场管理的特点 现场管理有如下特点:(1)基础性 企业管理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高领导层的决策管理,中间管理层的执行性管理和作业层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属于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2)系统性 现场管理从属于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系统输入的是人、机、料、法、环、资、能、信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现场的转换过程,输出各种合格的产品、半成品或劳务,同时反馈转换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促进各方面工作的改善。(3)参与性 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现场的一切生产活动、各项管理工作都是要由现场的人去掌控、去工作、去完成。但改善现场管理仅依靠少数专

5、业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现场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发动广大员工参与管理。(4)开放性 现场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经常需要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信息反馈,以保证生产和秩序的进行。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分析、利用,要做到及时、准确齐全,尽量让所有人员都看得见、摸得着,人人心中有数。(5)规范性 现场管理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工艺纪律及各种行为规范。现场的各种制度、各类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分析,要利用标准化,做到规范、齐全并提示醒目。(6)动态性 现场种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在投入与产出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的,现场管理应根据变化的情况对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合理配置,提

6、高现场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二、现场管理的基本观念 为更好的进行现场管理,现场管理人员应树立以下观念: 1.改善; 2.过程与结果; 3.遵循PDCA循环与SDCA循环; 4.把品质放在第一位; 5.以数据说话; 6.下一流程就是客户。(1)改善 所谓“改善”,KAIZEN,是由于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产生的诸多小步伐的改进,而逐次积累而成。在实施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调动全员的参与并持续改进,只有这样改善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2)过程与结果 要改进“结果”,必须先改进“过程”(生产过程又常称为“制程”)。预期的结果未能达成,表明其“过程”是失败的。管理部门应该确认并改正

7、这种“过程面”的错误。 以过程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应该运用在各种不同的改善活动上,诸如: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讨调整)、SDCA循环(标准化执行检讨调整)、QCD(品质成本交期)、TQM全面品质管理)、TPM(全员生产维护)、JIT(及时生产方式)、IE(工业工程)等。 许多现场管理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轻视“过程”。在现场管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最高管理部门的承诺和参与,必须适时的、持续的表现出来,以确保现场管理过程中获得成功。(3)遵循PDCA循环/SDCA循环 在现场管理过程中,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建立:(计划)(执行)(检讨)(调整)的循环(如图表-),以循环作为现场管理的工具。以达成“维持标

8、准”和“改进标准”的目标。是现场管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任何一个新的工作流程,在初期都是呈不稳定的状态。开始进行改善时,必须先将任何现有的流程稳定下来。此一稳定的过程称之为(标准化)(执行)(检讨)(调整)的循环(如图表-)。(4)品质第一 就现场管理的品质、成本和交期的主要目标而言,现场管理人员应经常将品质视为最优先的目标。不管价格和交期的条件对顾客具有多大的吸引力,若是产品或服务缺少了品质,仍无法竞争。要实现“品质第一”的理念,需要管理层的承诺。因为,管理人员经常会因屈服交期和降低成本的压力,面对品质妥协让步,因此便冒着牺牲品质和危及企业生命安全的危险。(5)用数据说话 管理是一种解决问题

9、的过程,为了能正确的了解及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收集及分析相关资料,以确定问题的真相。没有确实的资料,就去尝试解决问题,与凭直觉及预感是没有两样的,这并不是科学或客观的方法。收集现状资料,有助于了解目前专注的地方,以此作为改善的出发点。(6)下一流程就是客户 所有的产品与工作,都是经过一连串的加工流程完成,而每一道流程都有其供应商及客户。要时常将下一流程视为客户,即在现场管理中坚持工序客户的理念。此一理念中的客户,包含了两种形态的客户:内部的客户(在公司内的)和外部的客户(在外面的市场)三、现场管理的五大要素 现场管理者可以掌控的要素,即可以利用的资源,通常称为4M1E,或俗称“人机料法环”:(1

10、)人人力(Man/Manpower) 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如何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2)机机器设备(Machine) 机器设备、工装夹具是生产现场的利刃,充分利用是管理者的职责之一。(3)料材料(Material) 材料是企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大多数企业中,材料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成分,因此材料应作为管理的重要资源。(4)法方法(Method) 企业中的技术手段、工艺水准至关重要。同时企业文化、行事原则、标准规范、制度流程等与技术手段可以统一归入“方法”这一资源中,成为企业的制胜法宝。(5)环环境(Environment) 良好的工作环境、整洁的作业

11、场所、融洽的团队气氛,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达成目标的机会。好的现场管理人员善于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外部竞争、生存环境也可以作为管理者利用的诱因。 除上述4M1E的要素外,通常如资金(Money)、资讯(Information)、市场(Market)等也是企业重要的资源,不过对于大多数现场管理者而言,更易获取并利用的资源为4M1E。四、现场管理的目标和原则1、顾客的需求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如何持续满足顾客的需求,因为没有顾客的期待就没有企业的未来。企业界有一句名言:“顾客就是上帝”,需要补充的是:“顾客就是上帝,而且是不懂得宽恕的上帝。”因此企业要制定自身的管理目

12、标,自然而然的要先了解顾客的需求在哪里,企业的目标能否同顾客的需求相吻合,这样的企业才有美好的未来。 顾客的需求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要点:高品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准确的交期和满意的价格。2、现场管理的目标 管理需要目标,为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的管理部门可设置以下QCDPSM六大目标:(1)Q品质(Quality) 品质,不仅是指完成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且也是指完成这些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过程的质量”。品质是企业未来的决战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 企业的品质目标,要根据企业产品的特点来设定,一般可以设定以下一种或几种指标: 量化指标 制造良品率=良品数/生产数*100% =(

13、生产数)不良数/生产数*100% =1不良率 制造不良率=不良数/生产数*100% =1不良率 报废率=报废数/生产数*100% 抽样不良率=抽样不良数/生产数*100% 批次合格率=(合格批+1/2特采批)/交验批*100% =1(拒收批+1/2特采批)/交验批*100% 品质达成率=【12/3*(拒收批+1/2特采批)/交验批+1/3*(拒收量+1/2特采量】*100% 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失败成本 品质成本比例=品质成本/制造成本*100% 客户抱怨次数 客户退货次数/金额/数量 非量化指标 品质异常状况 制程稳定状况 员工品质观念/品质意识 品质训练 品质体系建立与维护 产品权威认证 供应商辅导 客户投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