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910554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有效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心理学术语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简介杨眉设计并执笔缘起:人际沟通分析学(简称TA)是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 这个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套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的通俗、简洁的分析语言和便于操作的方 法。它的基础部分可以成为帮助公众改善自身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心理学自助理 论。以下是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后的总结。这一次的文章和以往的课堂讨论与 训练有不同的地方,这一次,我将以对此理论的简介和我的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后的体会相结 合,尽可能地以有助于应用的方式呈现这个理论。术语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三种自我状态”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 父

2、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 自我状态 组成,其中每一个自我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这三种自我 状态细分后又成为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三我之间的交往,三我的具体内容 如下:一是父母自我状态,指我们从我们的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父母自我状态又分做: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控制 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与人交往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而处于营 养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时候,人与人交往时则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人际交往中,那种特别喜欢教训别人的人,常常运用的就是自己的控制型父母自我 状态。

3、而那些总是无微不至关心别人的人则常常是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为主。二是儿童自我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一个小小的儿童,当一个人以儿 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儿童自我状态 又分做: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处于此种自我状态的人内 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而处于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则往往表现为活泼、 冲动、天真、自发性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像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 快感并能充份表达自我的感情。一个成年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任性妄为,其自由型儿童自我的状态显然就过

4、度了, 而一个总是唯唯诺诺的人,则是其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过度的表现。三是成人自我状态。一个人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 此地。具体表现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以上五种自我状态不存在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适应性,也都各有 其不适应之处。事实上,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须的,我们需 要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帮助我们过一种有效率的生活;而要融入社会,我 们既需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提供规范以便遵守底线伦理,也需要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帮助 我们去营养并且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是我们可以遵守社会上的游戏规

5、则的前提,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所包含的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力,则是工作成就和业绩 的基础。从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简称TA)的角度看,人在清醒时,总是处在某种状态中, 即父母、成人或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一种。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 用恰当的自我状态的人。学习完“五种自我状态”后,我的学生在作业中写到:在青春期的时光,常常会有一些特别怪异的想法,总在想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心 理上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总是被这些问题困扰使我感到很忧虑、担心。 面对别人的时候,我也尽量伪装,怕别人感到自己异样,被别人嘲笑、排斥。但是时间久了, 心情也就变得沉重、压抑了。通过人际沟通分析学

6、这门课,我发现自己是正常的,因为我 和大家一样,在这个年龄段会有相同的想法、相同的感觉。老师上课讲的问题也出奇地和自 己相似,我找到了解开自己困扰的金钥匙。原来每个人都有三个自我状态,即父母自我,成 人自我,儿童自我。一个人会有三种自我状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这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须 的,但取决于时间、地点、环境。没有哪个是最好的,只要适合环境的自我状态就是只好的 (2006金融学院,赵微)。高三被称作学习的魔域,在那只知道学习的一年中,面对没有感情的数学题,计 算公式和只会根据分数的多少变化表情的老师和家长,同学们长期停留在成人自我状态(或 父母自我状态),使得儿童自我状态几乎没有机会出现,致使

7、高考后出现了不知道怎样玩 或说是不会玩的现象。长期压制儿童自我状态特别是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会使我们丧失创 造力,更恐怖的是,会使我们丢失感受快乐的能力(2006金融学院,王彦婷)。在听老师介绍TA理论中人的五种自我状态之前,我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人会有很多 面,别人有的人在不太熟的人面前特别淑女,但是在熟人面前却又特别撒娇。我一直以为这 样的人很虚伪。当人一面,背人一面。而听了杨老师的讲解后,我才知道,人在不同场景下 就是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状态,而这些状态绝不是互相冲突的,而是一个人的正常表现。后 来我又如此审视了我自己。我才发现其实出错的是我自己,我在大多数场合都是用成人自我 状态这一个状态,

8、而不会对不同场景做不同自我状态的转化,从而在与相处时会有一种距离 感。就好象妈妈老跟我说在亲友聚会时要开心一点儿,以前我就是觉得她很罗嗦,我觉得我 的行为很正常。但现在我发现是我错了,我在亲友面前表现了太多的成人自我状态,而我其 实应该表现更多的儿童自我状态。当我试着改正后大家都说我变了,变得懂事了。我也觉得 这样很开心。由此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人在不同的场景下自我状态改变的建设性意义,这样 能让我更好地融入他人,也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2005工商管理学院,于丽丝)。学习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我最先接触的就是五个自我状态,即父母自我状态(营 养性父母和控制型父母)、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自

9、由儿童和适应型儿童)。每个人 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会调动起不同的自我状态。犹如一个人的内部有许多不同的人员 来往穿梭。我用这个理论帮助我父亲解决了他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我父亲是一名负责看 管犯人的警察。刚刚调去的时候,他不适应环境,面对很多犯人,他真的有些紧张和无所适 从。这些犯人起初不配合父亲的工作,他们在监狱里闹事、打架、骂人。父亲无奈之下也开 始和他们针锋相对起来,和他们大声争吵,而且越发不可收拾。其时,父亲此刻处于儿童自 我状态。可是他没有学习过人际沟通分析学,于是我向爸爸简要介绍了这个理论,告诉他应 该以成人自我状态或者营养型父母状态去面对犯人。爸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后来面对出言

10、不逊的犯人,爸爸冷静地处理和对待,并以宽容的心态对他们。渐渐地,这些犯人不再挑衅, 但还是不满。于是爸爸立刻表现出营养型父母的一面,耐心告诫他们在狱中表现好的人家属 可以优先探望,与此同时,爸爸还把家里的军棋、跳棋拿到监狱里教犯人玩,以让他们在监 狱里过得快乐而有意义。现在爸爸对工作已经游刃有余,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愁眉苦脸,而是 更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工作。爸爸的快乐就像阳光,把我们家照得暖洋洋的(2006级城市学 院,咼同学)。还记得同学们做的短讲中,不止一个人提到现在的我们都过于压抑自己的感情,总 是想得很多很多,活得很累。那天做短讲的方瑶同学给我们展示她精心编排的朱德庸绝对 小孩中的漂亮图片,

11、听着Jordy唱的做小孩真难的配乐,还有方瑶同学自己的感悟。我 也随之心潮澎湃,心里面仿佛也有个小小孩一直在跳呀跳。过去我对这种情况可能会不知所 措。但现在学习了 TA,我能够坦然接受这种快乐(2005外语系,王喆)。TA告诉我们生活定位与人格中的三我是有关系的,会形成无效的行为模式或有效的 行为模式。无效的行为模式常常会成为沟通与交往中的障碍,而有效的行为模式则会得到发 展并能提升人的幸福感。让我最有感触的某过于对自由型儿童自我的认识。积极的自由型儿 童自我状态在缓解个人压力促进个人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前的我总认为自己已经 长大了就只能干大人的事,现在的我已经能够坦然的释放儿童自我了

12、。想跟小孩们跳皮筋就 去,想爬山就爬,有时也会跟父母撒撒娇。每一次儿童我的释放都能带给我幸福感。现在我 感觉心里不那么压抑了,经常会觉得空气里弥漫着轻松。更让我惊喜的是,我常常能从这些 行为中发现什么,有时玩着玩着,脑子里就会出现久未解决的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我就 更高兴了。再也不受困于你有多大了这类问题,因为年龄不是界限(2005会计学院,张 惠雅)。人际沟通分析学给我的不仅是怎样和别人相处,更多的是教会了我怎样跟自己相处。 让我知道怎样用成人自我来鞭策自己,怎样用儿童自我来释放自己和怎样用父母自我 去关心他人(2007经济学院,夏百卉)。有关控制型父母和营养型父母的形象描述:我没有理想不

13、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喜欢做的事与不喜欢做的事。但我被你 应该吓怕了,常常被你应该恐吓的小孩,就忘记了我喜欢。你应该考大学、你应该找个体面的工作、你应该无数个你应该把我喜欢给覆盖 了,让我以为你应该就等于我喜欢。我如此,大多数人也如此(2006旅游管理,高洁敏)。我也挖掘到被自己忽略的现象。比如自己营养型父母状态较多,总想帮助别人、照 顾别人。而当对方依赖我、咨询我很多事时,我间或就会有控制型父母状态的表现,这就是 我有偏颇的地方,因为对方并不该被以这样的状态对待”(2005城市学院,周嫕雯)。巴黎奥运火炬传递事件和紧接着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发生后,我要学生用TA理 论去分析当时的情况,王梓同学

14、和赵灵翡同学在其演讲中就家乐福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们要学会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做爱国贼!我们都是爱国的人,我们 是成年人,我们有成人自我,所以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和平的方式宣泄出来,非暴 力、不违法,是一切行动的底线。过激违法的行为只能导致行为的疯狂,而结果就是阻 碍奥运进程,破坏中国形象,这是得不偿失的”。两位同学的热情演讲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心和他们的理性爱国的成熟态度, 给在场同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术语二、心理游戏心理游戏是指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暧昧的交流与沟通,TA称之为:“一系列连续 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心理游戏是在成人间的无意识中发生的,是一种让人不舒服

15、的、 总在重复的行为模式。人们最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戏剧三角”,也就是人们常常在游戏中无 意识地轮流扮演这样三个角色:拯救者(rescuer,R);迫害者(persecutor,P);受害者(victim,V)。 最常见戏剧三角例如下:人们最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戏剧三角”,也就是人们常常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轮流扮 演这样三个角色:拯救者(rescuer,R);迫害者(persecutor,P);受害者(victim,V)。戏剧三角说中最常见的游戏包括:1 迫害者对受害者*责备型:你为什么不? ”“如果不是为了你”;“都是你害的我”;“要不是为了你”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说法)。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表

16、面上他什么都不说,但是,他做出的委屈、忍让、顺从、讨好等在 外人看来他是受害者,其实当事人知道他是迫害者。2受害者对迫害者*“看你对我做了什么? ”(和对方生气时,自己故意不按时吃饭或者不吃饭;故意让自 己着凉)3.受害者对拯救者*“是,但是”;*“我不能”,“我没有办法”,“可怜可怜我”;4拯救者对受害者*我只是试着帮你呀!以上戏剧三角游戏中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游戏中人们的位置是会不断变换的,迫 害者可能变成拯救者,而被害者可能变成迫害者,拯救者也可能变成迫害者或者受害者等。TA理论认为心理游戏是安抚的替代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和别 人玩心理游戏。游戏的结果是双方都觉得不舒服。因此,为了避免那种双输的结果,我们要 对自己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