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90089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施工安全技术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铁施工安全技术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铁施工安全技术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铁施工安全技术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铁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施工安全技术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铁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明挖车站安全技术措施1.1风险源分析明挖车站施工主要风险源为:基坑边坡失稳;基坑大幅度变形;支撑失稳;基坑开挖过程中建筑物、管线沉降变形。1.2建筑物、管线沉降变形施工前必须与周围建筑物、管线的主管单位取得联系,向所在地主管部门(或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监护,并签订保护建筑物及管线的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保护职责,由双方达成友好协商、合作,共同做好保护工作。1.3建筑物变形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我单位将加强对周边建筑物的监测,必要时采取顶撑的措施临时加固建筑物和跟踪注浆等措施来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并制定预案,确保万无一失。在监测中发现周围建筑物有明显沉降时,加大对地面沉降和建

2、构筑物的监测频率,随时观察变形动态,以监测信息指导应对措施,根据不同的沉降指标确定相应措施。注浆加固:注浆孔布置:注浆孔布置于建筑物周边桩与地梁周边,主要在桩周布置,间距1.5m,孔深根据建筑物桩基深度确定。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浆-水玻璃双液浆,浆液配合比初步确定:注浆浆液浓度由稀到浓逐级变换,水灰比控制在0.8:11:1;水玻璃浓度3540Be;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为1:0.6。具体的浆液配合比通过在注浆前及起先几个孔注浆时的现场试验确定。注浆量及压力:注浆以加固土体,提高建筑物基础承载力为目的,同时也考虑到建筑物的安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缓慢加大注浆压力,一般控制在0.20.5Mpa;注

3、浆量根据地层加固区需充填的地层孔隙数量及现场试验来确定;同时也应加强各方面的监测,以便指导注浆。注浆步骤:注浆孔插入小导管(或用冲击钻破除混凝土硬化面后打入小导管),用双液注浆泵注浆,浆液在进入小导管前混合。加工注浆管:在50mm钢管前端2m范围内梅花型布设直径8mm左右的注浆眼,间距20cm左右。把加工好的注浆管与注浆塞一起下入注浆孔内。注浆前先注水试压,注水压力0.2Mpa,持续20min左右。根据选定的参数配制注浆浆液,水泥浆液配好后用筛过滤一遍。按设计连接注浆管路并做好注浆系统的检查。浆液采用集中制浆,集中制浆站设立灰浆搅拌机、送浆泵,并铺设三条管路,一条送浆管、一条回浆管,另一条为送

4、水管,采取措施使浆液温度保持在540之间。对水泥浆采用合格新鲜水泥,所用水泥细度要求满足通过80m方孔筛的筛余量lt;5%。压稀浆试验,压稀浆压力由低到高,终压达设计终压的1.2倍,试验时间1530min。压稀浆结束后,立即按设计压力、注浆量及时注浆。注浆时,压力逐渐由低到高,排量逐渐减少,并逐渐趋于平衡,可视为正常。时刻注意泵口及孔内压力、流量变化。若压力不升,流量不减,或注入30min后压力上升过快,流量减少亦快,调换浆液配比或调整浆液凝胶时间,并防止堵管事故的发生。当每个孔段达到终压之后,且注浆量单液浆小于2030升/分,稳定20-30分钟后,即可结束注浆。双液浆泵量小于3040升/分,

5、持续20分钟后可结束注浆。注浆应急材料及设备:小导管每个35m(中间丝扣连接),其中20个带花眼并前端做成锥形。电源、电线、开关、插座、水源、起吊设备、运输设备等相应配齐备。其它配置按常规及设备自身需要。材料准备齐备并集中堆放,经常检查,如发现不足,立即补充,确保材料供应及时;设备及相关管路、电路等应定期检查,确保设备运转正常。顶撑加固:对变形超过警戒值的建筑物加密监测频率,根据监测结果和建筑物变形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顶撑加固。如果变形过大,首先疏散楼房内的住户,确保人身安全。顶撑加固根据现场条件和建筑物变形的情况,在一楼地面上铺设钢板,选择用门型支架或钢(木)支撑在选定的柱子周边对梁进行顶撑加固,分散地基承载,减轻不均匀沉降,控制建筑物变形。施工时,先对沉降过大的柱子周边进行顶撑,在竖向支撑底部设千斤顶加力或用木楔楔紧,具体根据现场实际确定。加固注意事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应每天关注施工监测情况,监测人员及时将监测结果报项目部领导。如遇沉降较大时,项目部应立即组织应急小组到位。建筑物应急保护时首先要考虑到楼内居民的安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