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的三大创新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895141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的三大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特的三大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特的三大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特的三大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特的三大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特的三大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的三大创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创新本文核心观点邓小平关于生产力和人民利益更根本的观点,才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对我 们今天的实践具有更直接、更根本的指导意义。科学合理地确定奋斗目标或目的,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从生产力现状出发,从人民 的利益要求出发。手段和目的尽管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也发生矛盾,如何协调它们的 矛盾,也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的同志说,过去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也是很丰富的,也很成熟。 实际上,他们所讲的党的建设主要是革命党的建设,而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执政党的建设, 从这个角度看,“两个转变”论的提出是一个重要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我国经

2、历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过程。它以1978 年底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起点,主要针对“两个凡是”、“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等 问题和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为主要理论武器(后两 个标准被邓小平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历 史进步,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创新,大体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一,邓小平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层次性的思想。邓小平多年来一直强调,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

3、本点和基本点。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两个层次或者两个部分:部分是精髓、根本点和基本点,另一部分就是非精髓、非根本点和非基本点。我们要着重 掌握它的精髓、根本点和基本点,而不要过于看重那些具体结论、个别论断和个别词句。进 一步说,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它是对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概括,内容也是十分丰富 的,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等等。那么,这些内容是不是同等重要 呢?邓小平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 产力,强调生产力标准,强调“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样,就使我们对实事求是的把握进一步 深入了,抓到了它的核心和根本,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

4、这同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的 认识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过去,李大钊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看作是阶级斗争。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 书中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说, 在列宁看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所以,把它作为划分马克思 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标准。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列宁的观点成为我国看待马克 思主义的主流观点。这两种理解到底哪一个更正确呢?显然,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来看, 它更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阶级 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利益

5、的手段。所以应该说,邓小平 关于生产力和人民利益更根本的观点,才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对我们今天的实践 具有更直接、更根本的指导意义。这样就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大大地深化了。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百多年来, 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不断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强调这个事实的实质意义是,要求我 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 并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约地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我们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这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现实需要。二是单靠马克思主义也 是不够

6、的,必须不断发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呢?主要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竟生 活在一百多年以前,而现在的世界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原有 的理论绝不能简单固守,必须不断发展它。第三,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特别强调了创新。创新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理论的创新、观 念的更新。十六大报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包括 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精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同人类的其他文明成果对立起来 的自我孤立化的倾向。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科学解释并正确指导新的实践。

7、社会主义的新观念第一,我们党提出并且反复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本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 基本设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生产力相当发达的社会主义, 是工业化之后的社会主义,是彻底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社会主义。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 义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工 业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是封建主义残余还严重存在的社会主义。回顾过去,我们长期对这 一点认识不足,我们很多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都同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有关。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豁然开朗了: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讲 的社会主义

8、方向是一致的,在体制和制度方面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就它的决定性基础、 生产力水平来看,就它的很多内容来看,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不能搞教条主义, 不能照搬本本,我们必须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针和政策,大胆试 验、大胆探索,建设一个真正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第二,我们对社会主义在不断地进行再认识。3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很多深 化和进展,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重大转变,以1984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我国改 革开放以前,我们通常都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这

9、三条基本原则都有重大的突破:公有制由原来的一统 天下变为原则上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也纳入到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总原则当中,特 别重大的突破是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新时期的巨大发 展,就是在这个突破中取得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实际就是市场经济的代名词。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第二次重大转变,以1992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是从手段到目的。1992年,邓小平在 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邓小平的发明。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最后到底要干什么,我

10、们搞社会主义对人民和国家有 什么实质意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论断,影响十分巨大,几 乎所有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都全部改写了。原因是过去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不讲社会主 义本质,不讲社会主义目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启示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分层次的,比较 浅的层次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比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 专政或者人民民主专政等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手段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暴 力革命等学说也属于手段理论。较深层次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也就是社会 主义的目的或者本质,包括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科学社会主

11、义的目标理论。而科学社 会主义最深层次的理论则是它的哲学基础一一唯物史观。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奋斗 目标或目的呢?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从生产力现状出发,从人民的利益要求出发。手段 和目的尽管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也发生矛盾,如何协调它们的矛盾,也要以唯物史观 为指导。第三次重大转变,以2002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是从经济到全面特别是到以人为本的 深化。在社会主义目的层面上,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它规定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 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上,人们确实主要追求温饱和富裕,而在温饱问 题以至富裕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必然追求超出物质生活的更多、更高的东西。拿我国

12、现阶段 来讲,社会发展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问题都更加突出了,可见,在经济发展的较 高阶段上,光讲共同富裕就不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 要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些论述已经涵盖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 断,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经济到全面特别是到以人为本的深化。第三,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新认识。2001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 十六大报告和很多重要文献

13、都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彼此 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段论述至少包含两点 新思想:第一点,它坦率地承认了资本主义制度还会长期存在下去。所谓长期共存,我们当 然要长期存在下去,同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也会长期存在下去,这是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 新判断,是一个很重要的新认识。第二点,这个重要论断又坦率地承认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制 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才有一个互相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的可 能和必要。这样一些重要认识,同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垂死,资本主义已经腐朽,资本主 义很快就要灭亡,社会主义都是好的,资本主义都是坏的

14、,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 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执政党建设的新觉醒第一,“两个转变”论。党中央对我们党的历史方位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得出一个 重要判断,这就是十六大报告所说的“两个转变”一一从革命党转变到执政党,从计划经济条 件下执政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两个转变”论高度概括了我们党80多年奋斗的主要成 果,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现在面临的主要考验,它强调的中心思想是执政。这突出表明了我们 执政党意识的新觉醒。“两个转变”论是对我们党情的基本判断,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根据。它开 拓了我们党的建设的新视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的新思路,进而

15、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执政体制等许多 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也提供了研究其他国家政党建设的新视角,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 开始进入了新阶段。有的同志说,过去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也是很丰富的, 也很成熟。但是应该看到,他们所讲的党的建设主要是革命党的建设,而我们现在需要研究 的是执政党的建设,从这个角度看,“两个转变”论的提出,是一个很重要的进展。第二,“两个先锋队”统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 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论断十分重要,它是十六大修改的党章 对我们党的性质的新表述。“两个先锋队”统一论具有充

16、分的根据:一是历史根据。应当从为 了谁和依靠谁这个深层次的角度看问题。从为了谁的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的历 史表明,我们党不仅为工人阶级谋利益,而且为广大人民群众,为整个中华民族谋利益;从 依靠谁的角度来看,我们依靠了全民族(主要是广大农民)的力量,不仅仅是依靠工人阶级。 所以,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是“两个先锋队”。二是理论根据。自从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始终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而且,先进阶 级、先进政党都只是人民群众当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是现实根据。 现在,我们党作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一个顺理成章、并不复杂的结论是,必须把全中 国人民都当作党的社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把全国人民团 结在自己周围。我们在坚持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实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同时,必须扩大 党的群众基础,把全中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唯有如此,才能领导我们民族实 现伟大的复兴。(董德刚/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