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探索过程感受美妙数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87743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历探索过程感受美妙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历探索过程感受美妙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历探索过程感受美妙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历探索过程感受美妙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历探索过程感受美妙数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亲历探索过程感受美妙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历探索过程感受美妙数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亲历探索过程 感受美妙数学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及反思建构主义提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建构。根据这个观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作为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如何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如何把学习过程科学而有质量的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经历的时空,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领略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在自我充分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美妙。案例背景:“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

2、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无法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美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

3、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教学在着眼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和情感体验,达到“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数学事实”的经历。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从而感受数学的美妙。片段回放: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师: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圆,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生:能。(学生第一次尝试用圆规画圆,展示交流)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圆有缺口?生1: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变了。生2:圆规有针的那个脚位置动了。师总

4、结:画圆时,手握柄,中间扎的地方固定,两脚的距离不能变,轻轻的绕一圈。请同学们再次画一个比刚才大一点的圆。(学生第二次画圆。顺着学生在画圆中所产生的模糊认识引出圆心、半径、直径三个概念。)师:刚才我们学习用圆规画了圆,可要是没有了圆规,比如在圆规发明之前,我们就真画不出一个圆了吗?生:不可能。师:今天,每个小组还准备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生: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师:张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生1: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生2: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

5、它,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生3: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师:看得出,这个小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生4: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师: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生:有(自信地)。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

6、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一个小小的建议: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生:我们小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

7、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师:噢?能具体说说吗?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少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

8、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生:有道理。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生:我们小组通过研究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

9、,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生:我们组还发现,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生: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圆。如果没有了圆,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缺乏生机。生: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圆,如果没有了圆,车子就没法自由的行驶师

10、:当然,张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都应有自己对知识的独特认识,让他们在亲历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主动探索。数学发展到今天,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整合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也自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美妙。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就让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地、体验地、构建地学习,让他们亲历整个过程,从中享受数学的美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