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487636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缆敷设与防护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22.作业准备22.1内业技术准备22.2外业技术准备23.技术要求23.1电缆的敷设要求23.2信号电缆敷设方式23.3电缆的防护与固定3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54.1施工程序54.2工艺流程55.施工工艺55.1施工准备55.2施工工艺66.劳动力组织66.1劳动力组织方式66.2施工配置67.材料要求68.设备机具配置79.质量控制及检验79.1质量控制79.2质量检验710.安全及环保要求710.1安全要求710.2环保要求8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信号工程电缆敷设的施工。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施工开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

2、认真学习和掌握技术标准,仔细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2.2外业技术准备站前单位已完成电缆沟槽及盖板覆盖的施工,现场定测已完成,电缆已到货并完成电气测试,电缆配盘完成,人员及车辆已齐备,具备电缆敷设及防护的施工条件。3.技术要求3.1电缆的敷设要求3.1.1电缆绝缘外护套应确保完整。 3.1.2电缆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内屏蔽电缆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电缆外径的20倍,不得出现背扣、直角弯现象。3.1.3信号电缆按A、B端敷设,干线电缆北京方向为A端,另一方向为B端,支

3、线同时依次A、B相接;站内电缆应以信号楼为A端,另一方向为B端,支线同时依次A、B端相接。 3.1.4检查确认电缆的敷设位置、规格型号与电缆径路图相符合。 3.1.5室外电缆每端应该留够1次做头的备用量,分支电缆可不留储备量。3.2信号电缆敷设方式 3.2.1干线级配碎石道床、高架桥的电缆线路应敷设在信号专用预留槽道。 3.2.2支线电缆线路应敷设在预留管、槽中,无预留管(槽)的支线电缆应采用防护管防护。 3.2.3电缆槽底部应平整无杂物,电缆布放应排列整齐。 3.2.4在敷设过程中过桥时,桥的两端储备量需有专人负责预留。 3.2.5在敷设过程中过轨、穿越公路时,钢轨、公路两侧需有专人防护。

4、3.2.6在电缆敷设过程中需转弯、穿越障碍时,要有专人看守,以免电缆损伤。3.2.7电缆在穿过防护钢管时,应在防护钢管管口处安装电缆防护套,以免损伤电缆。3.2.8电缆储备量应成“S”状或“”状圆滑的放置在电缆槽中。通信信号电缆槽备用电缆处理方式3.2.9电缆放置完毕后,在电缆的始端和末端分别挂上电缆铭牌,标识电缆。3.2.10电缆及时封头,以免电缆进水受潮而影响电缆的电气特性。 3.2.11电缆敷设完毕后,应按照规定对电缆电气参数进行再次测试。3.3电缆的防护与固定 3.3.1电缆防护用管、槽及其它电缆防护器材进场应进行验收。 3.3.2防护管内径应大于电缆堆积外径1.5倍,防护管管口两端用

5、油浸麻袋片进行防护。 3.3.3电缆上下桥时应按照电缆上下桥防护作业指导书进行。 3.3.4当需要电缆穿越过道时,应采用钢管防护,防护管两端各伸出轨枕端不得小于500mm。 3.3.5电缆穿越水沟、桥涵等障碍物时,应采用钢管(槽)防护,防护管(槽)两端不得拐直角弯,与地面垂直夹角为12001450,埋入地下部分不少于500mm。 3.3.6电缆穿越路公路时,应采用钢管防护,防护管两端各伸出其边沿不得小于500mm,钢管埋深不得少于800mm。 3.3.7穿越防撞墙时,电缆应从预留孔中引出,在防撞墙至设备箱部分的引出电缆,应采用防护管防护固定。 3.3.8电缆爬坡时,应在坡面上采用钢管(槽)防护

6、,电缆敷设完毕后应用水泥砂浆外包防护。 3.3.9电缆槽引出的电缆应用软管进行防护。 3.3.10室外信号电缆与其他管线、建筑物的交叉、平行防护,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3.3.11 桥梁接缝处电缆槽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电缆外露。 室外信号电缆与其它管线、建筑物的交叉、平行防护标准序号相关设施名称防护材料、方法、范围信号电缆位置(mm)垂直、平行距离测量起止点层次垂直平行1热力、煤气、燃料管道交叉垂直距离小于500mm下列方法任选一种:钢管交叉点两侧各1 000mm,连敷软土(砂)、砖各1 000mm(全长为4 000mm以上)电缆槽交叉点两侧各1 500mm上300钢管下边缘或电缆槽底至管道上边

7、缘下钢管上边缘或电缆槽盖至管道下边缘2其他管道交叉垂直距离小于500mm软土(砂)、砖:交叉点两侧各1 000mm,上、下软土(砂)各100mm,上、下敷砖上300信号电缆下边缘至管道上边缘软土(砂)、砖:交叉点两侧各1 000mm下信号电缆上边缘至管道下边缘电缆槽:交叉点两侧各1 000mm上电缆槽底至管道上边缘下电缆槽盖至管道下边缘3管道平行热力管道距离小于2 000mm严禁在管道正上、下方敷设隔热材料500电缆边缘至管道边缘煤气、液体燃料管道1 000上、下水道距离小于500mm软土(砂)、砖1004大于500V的电力电缆交叉垂直距离小于500mm信号电缆用钢管防护,电力电缆不防护,交叉

8、点两侧各1 000mm上100钢管下边缘至电力电缆上边缘5信号电缆交叉软土(砂)100两电缆最近边缘6其他电缆(电力、信号电缆除外)交叉 信号电缆用软土 (砂)、砖或电缆槽防护,其它电缆不防护,交叉点两侧各1 000mm下300信号电缆上边缘或电缆槽盖至其它电缆下边缘7与地下建筑物平行,距离小于600mm软土(砂)、砖100电缆边缘至建筑物边缘8树木宜2 000电缆边缘至树干边缘9与大于500V的电力电缆平行敷设、间距小于500mm严禁在电力电缆正上、下方敷设,信号电缆用管、槽防护100100管、槽边缘至电力电缆边缘10与通信、电力、接触网等杆塔支柱的水平距离小于500mm信号电缆用钢管、电缆

9、槽防护300电缆边缘至杆塔支柱边缘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施工程序为: 施工准备电缆测试电缆配盘运抵现场沟槽清理电缆敷设电缆防护沟槽恢复清理现场撤离4.2工艺流程5.施工工艺5.1施工准备5.1.1电缆到货后,应对电缆进行统一编号,以利查找。5.1.2电缆敷设前,根据电缆实际的到达长度和使用长度进行电缆的配盘工作,通过配盘使电缆得到合理的使用,减少电缆的接头数量。5.1.3电缆敷设前,应对电缆的主要参数应进行测试,并形成测试记录,做好测试记录表。 5.1.4电缆如经曝晒后测量所得数据,不得作为电缆电气特性的结论。测试时其参数可对照下表的要求。电缆主要电气特性表分 类项 目单 位指

10、标换算公式综合扭绞信号电缆导体直流电阻(芯线直径1.0mm)km23.5L1000绝缘电阻(芯线间,芯线对金属护套间)km30001000L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导体直流电阻(芯线直径1.0mm)km23.5L1000绝缘电阻(芯线间,芯线对屏蔽层及金属护套间)km100001000L工作电容(0.8KHz1.0KHz)nFkm282L1000应答器电缆导体直流电阻(芯径1.53mm)/km9.9L/1000绝缘电阻(线间,芯线对金属护套间)M.km100001000/ L工作电容 0.8kHz1.0 kHznF/km42.3L/1000注:本表项目中的电阻、电容为20时的测试数据。5.2施工

11、工艺5.2.1电缆在沟槽内应自然、顺直,不可有绷紧、交叉现象。5.2.2各处电缆储备量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5.2.3电缆两端应有去向铭牌。5.2.4特殊部位应按规范和标准做好防护。6.劳动力组织6.1劳动力组织方式以班组为单位的组织模式。6.2施工配置施工人员应根据施工方案,机具、车辆、人员配备、工期进行合理的配置。作 业 人 员 配 备 表负责人1人技术主管1人专、兼职安全员13人信号工35人普通民工3050人7.材料要求电缆型号、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的应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8.设备机具配置主要施工机具配置表序号名 称规格数量备注1钢锯2把2喷灯2把3电缆支架2副4手电筒若

12、干隧道内施工使用5克丝钳2把6货车1辆9客车1辆10吊车5吨以上1辆11活动扳手2002把12活动扳手3752把9.质量控制及检验9.1质量控制电缆敷设以防护施工工程质量控制要点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材料控制;(电缆、防护管、电缆封端热缩套管)过程控制;(严格执行工序标准,合理组织人员,防止出现电缆拉伤,背扣现象)9.2质量检验9.2.1工程质量检验按客运专线铁路信号工程室外设备安装规程(TB 102162009)和客运专线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213 号)所规定的内容及标准尽心检验。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安全要求10.1.1电缆装卸应采用叉车、吊车等专用装卸机械,由专人负责统一指挥。注意装卸过程中电缆的防护工作和作业人员安全。将电缆盘在车厢内利用支撑、防滑桩、钢绳等固定好。10.1.2电缆要放置在平稳地段,并利用三角木等防滑物品将电缆固定。10.1.3施工地点应设警示标志,隧道内施工应设警示灯。10.1.4施工中使用的机具应安放平稳,牢固。10.1.5施工点应设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安全工作,坚持班前安全教育制度。10.1.6沟槽无法恢复需过夜的,应设警示标志,必要时派人看守。10.2环保要求10.2.1作业完毕,应将沟槽恢复整齐完好。10.2.2作业完毕,应对施工区段环境进行清理,做到人走场地净。 1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