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87623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 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作为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看法作为大学生,我们先要明确我国独特的民族团结的关系及特点。(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 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我们的国家是

2、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 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 璀璨文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 社会长治久安; 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个 大家庭, 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 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 艰苦 奋斗、 开拓进取,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社会各方面献计出力。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

3、,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 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 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学校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开展民族 团结教育时, 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及学校的统一要求, 主要采取课外活动的形式, 采用 团、队、班会,民族歌舞、民族团结故事会等方式,并积极配合学校的民族知识讲座,寓民 族团结教育和文化娱乐、素质教育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之余, 也引导同学们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深入开展爱国 主义

4、教育和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教育, 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 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引导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 一定可以使维护 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 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有些同学不禁要问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 , 与我们大学生有什么关系 ? 但是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 但仍具有 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 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5、和现实意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 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 都 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 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发展 就不可能健康、 快速和持续。 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 才能使其明辨是非、 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使其排除干扰、 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 的贡献。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

6、存在 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 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 功利意识严重; 一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 忽视社会发展需要, 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 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 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于民族平等。 没有地位的平等,民族团结无从谈起。团结是相互的, 单方的团结是献媚。 团结是利益上的双赢, 不是单方面的忍让。 民族团结是双方实力在现实 地位上的反映,没有无用意的关心。(1 )

7、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需要;(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3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4)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5)有利于贯彻实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观。(6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7)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1. 具有爱国意志、民族意识,热爱我们的祖国,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人为骄傲。2. 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答祖国。3. 关心国家大事,爱护国家的公共设施。具有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4. 同破坏国家统一、威胁

8、国家公共安全的行为做坚决斗争, 配合政府等国家机关 的工作。5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一定要自信面对未来。在这迅速变迁的世纪,一定要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1、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时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重要条件。民 族的团结和稳定对祖国的和平和发展很重要; 祖国的统一和独立,对国家的和平 和发展很重要2,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来说。我国在各民族一律平等下的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历史和国家赋予每个人的神圣责 任;同时,依据宪法规定,公民要认真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 自觉同一切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一切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

9、结的行为将受到国家法律的严厉惩罚。3.祖国统一和民族统团结,是国家的重要 职能,也是我们的重要国策,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艰难的历史过程。 所有的地 方都是国家的一部分,所有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作为炎黄子孙的 我们都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的职责和义务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守政治信仰,拥护我党的民族政策2、与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分子做斗争3、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4、通过支教下乡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5、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 所追

10、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 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 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

11、忧国”到文天祥的 入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 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制 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 性地发展。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 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

12、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 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 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 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13、值 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 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 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岀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 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一一社会型人格,例如,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作为我们大力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就应将大写的 责任”作为共

14、同的价值目标和理 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 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 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 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

15、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 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 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 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 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 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青年学生作 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对党中央所提岀的必须共同遵 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 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该抢占先机,集中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学习教育的 先行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