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建构分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870164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5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建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45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建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45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建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45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建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45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建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5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建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5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人格建构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的女性自我意识与人格建构浙江工商大学 公管学院 社会0502 潘晓静一、研究前景及其意义1、项目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大众化趋势的到来,进入高校的女大学生呈上升趋势。中国大陆的高校中女大学生几乎占到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理科与文科相比,一般来说大学文科是女生较为集中的领域;大学本科与大学专科相比,大专、电视大学、函授教育在校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而在国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理工科类专业中女生却是属于十分边缘的极少数群体。女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着传统与现实、自尊自强与自卑依赖、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各种冲突和现实问题。女性自我意识作为现代意识之一,其强弱与

2、深浅,不仅影响她们对当前问题的思考和处理,而且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的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探讨当代女大学生的女性自我意识,并把它渗透到人格建构过程之中是必要的。德国女作家莫尔格纳说 :“只有学会或者重新学会女性的这是人性的自主,才能使这颗行星免遭无法居住的厄运。”而女性的自主则必须以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为前提。女性自我意识是指女性自己对自己的意识 ,即女性主体的自我对客体的自我的意识 ,意识到社会中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并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女性自我意识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肯定。女大学生主体意识

3、较薄弱,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大学校园广为流传。屈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以及“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女大学生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婚姻。女大学生成就意识偏弱,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的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能够读大学已经很不错了,导致进取意识日趋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趋势:受教育是提高女性自强自立精神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最后是受了高等教育的妇女未必就选择自强自立的道路”。 1 然而,目前在高校中,我们也看到一部份有自我意识强烈的女大学生活跃在各项活

4、动中。一部分人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让我们看到了女生的认真严谨细心的工作态度,以及她们的责任感。另一部分积极参加各种创业培训计划、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展示了女性的自我实现能力。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在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迁导致的生存的焦虑、竞争的压力、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对于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女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不仅关系到女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直接关系到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妇女的解放。社会应该鼓励女大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克

5、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去勇敢地面对自我,面对世界。2、文献回顾(1)西方研究世界范围内关于女性自我意识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建立在两性平等理论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要消灭男女不平等,首先应在社会教育方面实行机会均等,并且主张,每位妇女应在现存体制内通过个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20世纪60年代,激进女权主义开始转向了对两性差异的重视和强调。它主张通过强调性别差异,肯定女性的价值和情感,弘扬建立在女性本质基础上的女性文化来摆脱男性的统治和压迫。然而,对性别差异的过分强调又使其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即以女性为

6、标准审视男性文明,以女性为中心排斥男性,引起了社会和男性的一些敌视情绪。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妇女受压迫是私有制的直接结果,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推翻现存的剥削制度,实现全社会的解放,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则认为,父权制和阶级压迫共同构成了妇女受压迫的基本形式。既不存在单独的阶级压迫,也不存在纯粹的父权制,它们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就必须同时推翻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后现代女权主义主张要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首先必须明确“女性”的概念。在解构父权制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本质特征的设定与歪曲的前提下,使女性成为自

7、身经验的言说主体并在女性经验基础上,寻找和认识女性真实的自我,重新建构女性主体性。后现代女权主义不仅强调男女之间由于知识、权力、霸权话语而造成的差异性,而且还强调不同地域、文化、种族、阶级、性倾向等导致的女性之间的差异性。它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妇女所受的压迫,受着何种程度压迫和压迫根源的特殊性,避免了现代女权主义以白人中产阶级妇女经验来代替了所有妇女的经验的普同化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女权主义在关于平等与差异的问题方面,继承、发展和超越了现代女权主义理论。 法国当代女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家、女权运动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她的第二性这部著作里,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天生

8、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2 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地位; 女性的历史和现状是由男性的需要和利益决定形成的,女性是“第二性”。她认为关键在于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也可以说是“谋生意识”薄弱。现代“第二性”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在摆脱了经济上的依附地位以后,仍然要成为“第二性”,根源是现代社会生活全部观念和事实的集合在女性的观念世界和生活选择中衍生出的“出嫁意识”50 、60 年代,贝蒂弗里丹针对现实尖锐地指出,“女性的奥秘把结婚生子操持家务当作女人唯一的社会目标和幸福之源、把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归结为女性的生理构成是一种陷阱,美国妇女必须断然否决女性的奥秘,看穿奥

9、秘的虚幻,努力战胜各种歧视偏见,坚持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使自己获得新生” 3 。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寻求妇女解放的途径问题上,各种学派从解决女性的政治性、实践性、文化性、思想性等角度进行探索。表面上,它们好像相差很远,实际上则是殊途同归。从上述各种女权主义在主体性、平等与差异、权力问题、妇女解放途径、知识的性别中立等基本理论问题方面的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女权主义在理论上具有继承性、丰富性和超越性。(2)国内研究恩格斯曾经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道,父权制的建立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在这种总的趋势下,因为传统中国与西方的经济、社会结构的不同,文明的进程历史历史背

10、景都不同,女性的生存空间也不同,需要根据历史情况客观地作出分析。国内对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第一,当代女大学生与社会性别意识状况。一些女大学生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普遍认同。比如对“男强女弱”、“人的生理决定了女性只是从属的性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观念的认同。具体体现在个人择偶观、事业观、品质观等角度,另一方面缺乏从社会性别视角剖析和批评性别歧视的自觉性。当前,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大众媒体片面地把追求时尚、超前消费、能挣会花等当成现代女性的标准, 因此存在着大量缺乏性别理论指导和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章或广告。女性的主体意识缺失或男女平等意识

11、被忽略,而导致女大学生自我成就意识淡薄,人生定位的期待值偏低。第二,男女大学生学术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男女大学生对哲学、科学等学科性质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与自己的性别先生的吻合程度的认识,影响了男女大学生不同的自信心。男女大学生关于自己学科性质和专业学习的自述材料,反映了他(她)们对性别陈规的认同程度,以及他(她)们在认同这些性别陈规时的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第三,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对女大学生人格建构产生的影响。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封建社会就有了以“男尊女卑”为核心的以“三从四德”等为主要内容的对女性的教育,可谓起步早。建国以来,女性发展很快。女性文盲率降低,但是发展不平衡,虽然女性教育有所发展

12、但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教育明显落后。此外,学校教育对于男女学生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除了初中或以上体育课的分开学习,其它几乎完全是同样的,没有差别,性别和性别差异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忽视。另外追求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女性教育虽然在女性技能上有所成果,但是却忽视了女性成长中的的心理教育。(3)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中国国内的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关于女性教育中朋辈压力以及家庭因素方面的研究受到忽视。第二,缺乏大规模的、系统的经验研究。第三,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互脱节。3、研究的内容本课题根据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从社会化综合出“家庭背景因素”、“朋辈压力”、“社会经济

13、背景因素”三项影响女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格建构的主要因素,将其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而对于本课题中的因变量女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结果,则选择从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与自我成就意识两个侧面进行探讨。根据阿曼特等人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从人际交往的两个维度交往的广度和交往的深度,研究分析当代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程度,也即本课题中所涉及的“朋辈压力”的一部分。根据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爱情有三个成分:亲密、激情、承诺,研究分析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以及由与之相存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此为“朋辈压力”概念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布瑞克和凯利两位学者关于人际冲突的三个层次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关系

14、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从际冲突角度,以反方面寻找人格构建中的影响因素。以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研究分析当代女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以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研究分析女大学生态度的改变。4、项目意义第一,本课题借助了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对女大学生的经验研究置于一定的理论框架中。本课题不仅有经验性、实证性,也具有相同明显的理论色彩。第二,本课题的样本的规模和性质将允许我们在女大学生之间、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之间、女大学生与他们的父母之间、女大学生与学校之间、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化因素之间进行多重比较。第三,本课题的研究对

15、象(1825周岁的女大学生)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地位。二、研究方案、基本概念自我意识:指人们自我概念的形成、对自我特点的认识以及对自我形象的评价等。这是人的基本社会化过程 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在本课题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女大学生对自我特点的认识、对自我形象的评价、以及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意识等方面。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骆晓戈AGNT。女性学。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人格构建、理论框架各种社会化的因素和女大学生的社会化的结果,是本课题基本因果关系的两端。由于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外部因素很多,而一项具体的研究很

16、难面面俱到。因此,本课题根据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从社会化综合出“家庭背景因素”、“朋辈压力”、“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三项影响女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格建构的主要因素,将其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而对于本课题中的因变量女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结果,则选择从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与自我成就意识两个侧面进行探讨。三、研究设计、调查地点选择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调查资料的普遍性及调查方式的科学性,在考虑现有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前提下,本课题把调查地点定为杭州市。、调查对象选择本课题针对于在杭州市全体校大学生,研究总体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样本采用多段抽样的方法。抽样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抽样方案抽8个学校每个学校抽40名女大学生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