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868171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程现场测量方案现场测量与监控作为施工的依据,包括施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测量工作,其衔接和指导各工序的施工,贯穿于整个钢结构施工过程,是高层钢结构施工的最关键技术工作之一。通过高精度的测量和校正使得钢构件安装到设计位置上,满足绝对精度的要求是保证钢结构安装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的关键工序。8.1 测量施工技术8.1.1 测量主要内容及重点主要内容:大地坐标与建筑坐标转换、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引测、钢柱三维控制点坐标放样及预调值计算、预埋件安装定位、钢柱校正、塔冠测量校正、核心筒内外墙垂直度及轴线偏差控制测量、变形观测。重点:同步控制内外筒标高、垂直引测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外筒钢柱的三维坐标放样及计算结

2、构预调值、分析总结恶劣天气条件对测量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8.1.2 测量控制准备工作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充分做好测量前各项准备工作。8.1.2.1 测量器具的准备测量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施工安装质量,而测量器具的精度质量问题又直接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好坏。为了保证测量质量,特准备了以下科学精密的测量仪器:序号名称数量备注1全站仪4台用于I、II级工程平面控制网的测设;构件的拼装及安装定位;结构变形检测2经纬仪6台用于轴线测设、直钢柱的安装等3水准仪3台用于高程控制网的测设及楼面标高的测设抄平等4激光铅垂仪4台满足建筑平面控制点垂直投测5反射棱镜8组用于全站仪测

3、距6塔尺6把结合水准仪测设高程7对讲机12组测量人员工作联系所有测量器具在作业前必须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检定,保证这些仪器的实际测量精度合格有效,并报监理工程师验证。8.1.2.2 测量人员的配备职称人数职责测量工程师1主管工程首级平面控制网的设测、结构整体;定位控制和把握、测量资料的管理。专职测量员9主要负责施工全过程的测量技术工作;保障工程顺利有序施工。8.1.2.3 测量时机的选择结构设计提供的每个施工节段的相应标高和其它变形值,一般是基于某种标准气温下的设计值,xx市四季分明,一年气温变化大,且本工程是跨季节、跨昼夜分期施工。温度变化,特别是日照温差的变化对于结构变形的影响是复杂的,将温

4、差变化所引起的结构变形从实测变形值中分离出来相当困难。因此,应尽量选择温度变化小,日照不强的时机进行测量,力求将温度、日照对施工控制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8.1.2.4 测量方案的拟定在进行本工程测量前,测量专组由测量工程师组织、所有测量人员参加,经过讨论拟定初步测量方案,指导后面具体测量工作的展开实施。8.1.3 建立平面控制网8.1.3.1 确定各平面控制网的层级关系本工程平面控制网共分为三级控制。其中首级控制网为业主测设在用地范围内的各红线界桩点及主要控制轴线的交点,二级控制网为布置在0.000m楼面的激光控制点或基坑边提供外控依据的各主要轴线点,三级控制网即建筑轴线网,主要为施工时方便

5、引测柱框线、门、洞边线及剪力墙和楼层梁位置时用。8.1.3.2 首级测量控制网移交进场后在业主监理的主持下办理首级测量控制网的移交手续及进一步的复核确认。8.1.4 平面控制轴线网的引测方法8.1.4.1 地下部分平面控制点位布置超高层建筑由于基础结构复杂,给测量放线带来一定难度,可考虑在基坑周边布设主要控制轴线引桩,通过引桩对基坑内各结构部位实行“外控法”施工。对于基坑外围-5.000m0.000m 区域的测量控制,由于滞后于主体结构施工,故此部份的施工可考虑用以后测放在0.000m楼面上的各建筑轴线来进行控制。地下室施工阶段主控制点位布置示意图:地下室主控制点位布置示意图8.1.4.2 地

6、上部分平面控制点位布置地上部分平面控制点位布置设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低区(1至5层)外框斜交网格,采用根据基坑外围布置的控制轴线引桩在建筑外0.000m层重新测设的外部控制点进行测量。并同时在建筑内测设内部控制点作为其余楼层控制点的引测基点。0.000标高控制点布置图如下:0.000标高控制点布置图高层楼层垂直引测点布置图第二阶段为6至66层楼面的控制点垂直引测。该阶段因为测量时外框楼面还没浇筑,因此不能在楼面上提供固定的控制点。如果将已完成楼层的控制点作为后视点进行测量,则因为测量楼层与控制点所在楼层之间的钢梁和压型钢板已经施工完成,会影响测量的通视效果。因此二阶段楼层的控制点通过垂直

7、引测将控制点设在核心筒内。二阶段测量控制点的布置图如下:6至48层核心筒缩进前控制点布置图49至66层核心筒缩进后控制点布置图第三阶段为塔冠测量的控制点设置。因为塔冠部分为空间结构内部没有核心筒,所以在66层空中大厅布置控制点。塔冠测量控制点布置图如下:塔冠控制点布置8.1.4.3 控制点引测具体操作办法面1、由于井道内支撑结构复杂,障碍物太多,平面接收不太方便,故不考虑将激光点布置在竖向井道内进行垂直传递,而采取在核芯筒外壁四个边分别制作四个悬挑测量钢平台于相应核心筒门洞外,可解决垂直引时激光点位的通视和接收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并制作激光捕捉辅助工具,提高点位捕捉的精度,减少分阶段引测累积误

8、差。示意如下:+透明塑料薄片,中间空洞便于点位标示。雕刻环形刻度。第一次接收激光点。蒙上薄片使环形刻度与光斑吻合通过塑料薄片中间空洞捕捉第一个激光点在激光接收靶上。分别旋转铅直仪90、180、270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捕捉到四个激光点取四次激光点的几何中心即为本次投测的真正点位位置。2、0.000m层由于人员走动较频繁,激光点测放到楼面后需进行特殊的保护,激光点穿过功能楼层时需在浇筑砼前预留200x200的孔洞,浇筑砼后需测放引线在各功能楼层。做法示意如下:0.000m楼面点位做法及保护穿过功能楼层做法说明:将钢板用胶水粘贴在砼楼面上然后打上阳冲眼标示中心点位置。说明:浇筑砼后木盒不拆除以防楼面垃

9、圾物堵塞孔洞。对点时用麻线绷紧在小铁钉上以便找准中心点,用完后将麻线拆除,以免堵塞激光孔。3、测量平台进行激光点位接收示意图如下:垂直引测接收平台 激光铅垂仪 0.000引测基准点混凝土楼层开洞钢梁安装楼层测量平台进行激光点位接收示意图4、在点位接收完毕后架设全站仪于核芯筒内根据四边引测平台上的反射棱镜,采用全站仪内置的对边测量功能(后方交会原理)建立起临时建筑坐标系。然后通过全站仪将所需要的各控制点、线等直接测设在剪力墙门洞口,并做好点线标示。示意图如下:内控点全站仪后视棱镜内控点测设示意图8.1.4.4 垂直引测的精度控制为了提高垂直引测过程中点位捕捉精度、减少控制轴线垂直引测的接力次数,

10、本工程拟采用1/20万高精度铅直仪,该仪器在200m左右范围内进行激光发射时接收到的光斑直径8mm,成形较为规则,受大气折射率变化的影响较小。因此整个塔楼共分三阶段进行垂直循环引测,每一阶段为一个工况,控制距离在110m左右,以尽可能地降低塔体晃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铅直仪精度。然后在施工过程中在适宜的天气条件适时用GPS进行校核,以降低累积误差影响,这样既发挥了激光铅直仪在动态环境下作业的优势作用,又发挥了GPS静态投点时方便快捷、高精度、全方位的特点。平面控制点位分阶段垂直引测示意如下:GPS复核第四次循环第三次循环第二次循环第一次循环GPS复核GPS复核GPS复核激光铅直仪垂直引测激光

11、铅直仪校正塔冠激光铅直仪垂直引测激光铅直仪垂直引测 激光控制点垂直引测示意图8.1.5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引测方法8.1.5.1 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换算关系为了方便对控制点位进行统一的维护,确定高程基点组后与基坑周围的二级平面控制网合二为一。点位尽量远离基础沉降区及受重型施工机械施工影响的区域,且通视条件要良好,便于与城市导线网进行联测。8.1.5.2 引测方法1、地下室部份用水准仪配合塔尺和大盘尺顺着塔吊标准节往下引测至地下室34个固定点位形成闭合回路。2、地上部份根据标高的做法,地上部份基准标高采用全站仪分阶段(大约每50m左右划分为一个垂直引测阶段,然后阶段内引测的基准标高通过大盘尺顺

12、核芯筒外墙面往上引测至每一层即可)顺着激光预留洞口垂直往上引测至爬模架的测量操作平台上,然后通过架设水准仪于核芯筒剪力墙上,后视测量平台上所引测的标高基准点将基准标高转移到剪力墙面距离楼层结构面+1.000m处,并弹墨线标示。垂直引测示意如下:全站仪垂直校核全站仪垂直校核全站仪垂直校核全站仪垂直校核全站仪垂直校核全站仪垂直校核全站仪垂直校核全站仪垂直校核标准尺沿核心筒外壁垂直测距标准尺沿核心筒外壁垂直测距标准尺沿核心筒外壁垂直测距标准尺沿核心筒外壁垂直测距标准尺沿核心筒外壁垂直测距标准尺沿核心筒外壁垂直测距标准尺沿核心筒外壁垂直测距3、全站仪分阶段垂直引测具体做法示意如下:在0.000m层砼楼

13、面架设全站仪,通过气温气压计所测得的大气值对全站仪进行气象改正设置,后视墙面+1.000m处标高基准线,测得仪器高度值,对仪器内Z向坐标重新进行设置,包括反射棱镜的常数值也一并进行设置。示意如下:18.00+1.000m+1.000m在测量平台上布置反射装置,以便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考虑到一般的全息反射贴片配合远距离测距时反射信号较弱,影响测距的精度,故此工程不主张用反射贴片配合全站仪进行测量施工。反射装置示意如下:123+=架设水准仪于核芯筒剪力墙上,后视接收装置处所测得的标高值,计算水准仪仪高值,测设+1.000m 线于每层楼剪力墙墙面并弹线。示意如下:8.1.6 标高的测控确定基准标高引

14、测方法后即可进行主体结构标高的施工。根据结构验算得知,在施工动荷载和静荷载的影响下,内外筒之间出现不均匀压缩变形差,相对内外筒之间大跨度钢梁来说弯矩影响较小,而且梁两端为铰接节点,在结构施工时仍可同步控制到设计标高即可。在钢结构安装过程中,对标高超偏不大时可通过调整焊缝宽度的方法来达到设计标高要求,对超偏较大时可协调制作厂进行构件长度纠偏。8.1.7 外筒柱底预埋件的测量定位桩基础及垫层施工完毕后,通过“外控法”,架设全站仪于基坑边测量控制点上,配合对中杆测放预埋件中心控制轴线于大底板垫层上,预埋措施埋件,待土建绑扎完最底层钢筋第一次浇筑完混凝土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预埋件控制轴线测放,以便于预埋件精确定位。8.1.8 钢柱吊装单元地面组装测控技术8.1.8.1 控制项目钢柱吊装单元主要控制项目为直线度(侧向弯曲),垂直度(局部扭曲)。8.1.8.2 内业计算为了精确控制钢柱吊装单元在地面拼装各项偏差满足规范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内业计算。吊装单元地面组装测控操作步骤示意如下:1)、选定分断口为控制节点,在拼装场地内测量放线并搭设拼装胎架。2)、吊装并列的两个钢柱分段,吊线锤对钢柱分段的高度进行调整校正。3)、连接并列钢柱分段间的连梁,并用水准仪测量各分段的标高,配合千斤顶进行微调校正,以吊装单元的直线度和扭曲在规范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