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486209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3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03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题03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专题03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专题03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3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 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学习目标: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教学重难点: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教学课时: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张爱玲倾城之恋好多人都听说张爱玲,但是都不懂张爱玲。恰如她在倾城之恋里的这段文字,我们也在玻璃罩外,远远地望着张爱玲,而她却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段传奇。我们这节课,就是试图让你懂点张爱玲,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些。二、走进张爱玲1.

2、 简介:初名:张瑛 出生地:上海 婚姻:胡兰成(19441946) 赖雅(19561967)主要作品:流言、张看、传奇、倾城之恋、十八春2.生平1920.9.30 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取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1924 母亲黄逸梵与姑姑张茂渊赴英留学;开始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1927 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1930 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1943 与胡兰成相识1944-1946 与胡兰成由结合到分手,一段不能用幸或不幸来形容的婚姻1952 赴香港定居,写作电影剧本1955 离港赴美,

3、定居于纽约。期间,与好友炎樱拜访胡适1956 得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提供的为期2年的写作奖金,与赖雅相识,半年后在纽约结婚1960 正式成为美国公民1967 丈夫赖雅逝世,爱玲开始独自一人的异国生活1969 任职于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从事红楼梦未完的研究1989 上半年遇车祸,右肩骨裂1995 9.8中秋节,于洛杉矶所租之寓自然死亡 9.19 火化 9.30 骨灰撒于太平洋3.情感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生于1906年浙江嵊县人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曾在燕京大学学习汪伪政府的要员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胡兰成读到封锁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

4、向苏青索要地址。第二天去了张爱玲家,未见。遂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后来胡兰成经常造访张爱玲的家。张爱玲送胡兰成自己的照片,背后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很快,他们恋爱了。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结婚,没

5、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到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1945年8月15日,胡兰成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与斯家范秀美以夫妻相称。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有一次,胡兰成有

6、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当夜,两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道别,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涟,哽咽中只叫了一句“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这就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三、张爱玲的方方面面童年的张爱玲童年

7、虽然不幸,总也还有快乐的时光。这样的笑容,我们此后再难在张爱玲脸上见到。学生时代的张爱玲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 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高傲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

8、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高慢。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独。” 去国时的张爱玲中国人喜欢法律,也喜欢犯法。所谓犯法,倒不一定是杀人越货,而是小小的越轨举动,妙在无目的。路旁竖着“靠右走”的木牌,偏要走到左边去。纺棉花的犯规就是一 本这种精神,它并不是对于平剧的基本制度的反抗,只是把人所共仰的金科玉律佻地轻轻推搡一下这一类的反对其实即是承认。 中年的张爱玲 1968年48岁时摄于波士顿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

9、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 ,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大众汽车上伸 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 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自画像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毁坏中,还有更大的毁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胡兰成眼中的张爱玲胡兰成晚年回忆起与张爱玲在一起的无数美好时光,引用了李商隐的两句诗,表达了他的无限懊悔与感伤: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四、走进张

10、爱玲经典篇章:1.张爱玲名篇:爱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

11、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赏析:补充资料: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里阐述她的创作理念:“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是典型的张爱玲的调子,张爱玲的苍凉。爱是人生极其重要的章节,不能不追寻又难以遭遇,不能

12、不遭遇又难以遭遇,不能不追寻又难以追寻,它是千万人、千万年中的“刚巧”潜伏的是落花流水的偶然,莺飞燕过的渺茫啊!尽管张爱玲在前面故事的叙述中保持着冷静,最终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悲音。(周茜 名作欣赏2002年第四期)2倾城之恋经典片段: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

13、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赏析:张爱玲借助“墙”这一意

14、象,通过范柳原的叙说,表现自己内心的渴望,渴望人与人之间能有一点点真正的感情,互相之间能有一点真心。作者把自己对人性人情的感悟和理解,放在倾城之恋的主题上,后来,象征文明毁灭的战争终于使他们有了一点真心,但并不觉得是这是命运的必然,而完全是偶然而不可靠的。五、自由发言:今天这节课,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六、作业:读一读张爱玲的小说,并写读后感。七、结语: 我们总是觉得传奇,是可遇不可求的,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而当我们稍微懂点张爱玲后,你会发现,其实我们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些,只因人生的传奇,只靠我们自己去书写。八、补充资料:张爱玲语录:1.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15、。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2.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3.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 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4.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5.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人生在世上,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6.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7.你死了,我的故事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