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ECZEMA的中医辨证治疗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4855097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疹ECZEMA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湿疹ECZEMA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湿疹ECZEMA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湿疹ECZEMA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湿疹ECZEMA的中医辨证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疹ECZEMA的中医辨证治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湿疹ECZEMA的中医辨证治疗作者:张季 美国加州执照中医师湿疹是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常见,美国高发。一般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类,从病程来看,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由幼年开始发病,有家族过敏史者,称为异位性湿疹。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因子激发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患者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特点,主要受遗传因素支配,在特定人群中发生,同时也受健康情况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皮疹多形性、湿润性、对称性急性期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结痂为主,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鳞屑、皮肤增厚、苔藓化,搔痒剧烈,易复发。中医传统

2、病名有“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瘑疮”“湿毒疮”“肾囊风”“奶癣”“四弯风”“面游风”“坐板疮”“乳头风”等。湿疹的病因病机,内有禀赋薄弱,正气不足,或阴血亏虚,或脾胃失健。而外有风湿热毒及饮食不节。在急性期,多由车辆废气、化学毒素污染、花粉、药物过敏,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而致感受风湿热毒浸淫;饮食不节,高脂肪,高热量,嗜烟、酒、巧克力、奶制品和咖哩等辛辣食品,则致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化火伤阴;长期精神紧张,心情郁闷,压力无以发泄,则肝郁化火,伤及脾胃而生湿热。在慢性期,湿热浸淫日久必伤阴血,或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失养等均可引致阴虚血燥。湿热内蕴贯穿在湿疹的整个病程之中。湿疹的首要病邪

3、为湿,故名湿疹,湿盛伤脾,脾虚生湿,脾湿不予纠正,则病情缠绵。即便是阴虚血燥之证,亦当虑其湿恋未去,治疗中当顾及于此。其次是热,湿疹的热则有风热、血热、湿热、瘀热之别,应辨别归经,如心经血热、肝经郁火、脾经湿热、肾经虚火等,不同部位的湿疹,分治不同脏腑。我对湿疹的治疗,非常强调辨证施治。经验秘方虽各有千秋,而辨证精确,随证斟酌加减,是中国医学的精髓,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基本的分类和方药如下:一、血热风毒证 相当于急性丘疹性湿疹及部份亚急性湿疹的非渗出型。身起红粟,搔破出血,夜间痒甚,渗出不多,血痕累累,引起继发感染则疼痛,烦躁失眠,舌尖舌边红或有糜烂溃疡,脉弦数。治以凉血解毒、疏风祛湿,当用犀角

4、地黄汤合消风散。常用药:水牛角15 生地黄30 丹皮9 赤芍药9 槐花12 野菊花12 金银花12 地肤子12 夜交藤12 紫草9 萆薢15 蝉蜕6 徐长卿12 白蒺藜9 荆芥9 防风9二、湿热浸淫证多见于急性糜烂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起病急,皮肤基底潮红灼热,上有粟疹水疱,搔破渗出,糜烂浸淫,口渴饮冷,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以清利湿热。当用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常用药:龙胆草6 黄芩9 栀子9 泽泻9 生地黄24 茯苓12 车前子15 滑石9 萆薢15 丹皮9 地肤子12 白鲜皮12 徐长卿12 生大黄9 黄柏9 苦参9三、风湿伏火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的渗出型。起病较急,为浅

5、红斑,或浸润性浅红斑,大小不等。丘疹、丘疱疹多少不一。斑疹常相兼并存,或融和成片,较重者可有糜烂渗出,搔痒无度,可见抓痕、结痂,缠绵难愈,皮损多在口周、眼周、耳周、鼻窍、头皮、发际和外阴等处,伴腹胀便溏,舌红苔腻,脉象弦滑。治当祛风胜湿,清脾泻火。常用泻黄散、萆薢渗湿汤合消风散加减。羌活9 防风18荆芥9藿香9石膏15 栀子9 厚朴9 茯苓12 赤芍9 薏苡仁15 川芎9 黄柏9 甘草6 川萆薢15 泽泻9 滑石12四、血虚风燥证常见于慢性湿疹、鳞屑型湿疹、皲裂型湿疹等干燥型湿疹。皮损为淡红斑片,大小不等,表面干燥,多有少量细薄鳞屑。因反复搔抓,皮损表面粗糙,轻度肥厚,甚至有小裂口,舌淡少津,

6、苔少或净。治以养血,润燥止痒。治以养血润燥,当用当归饮子、四物消风饮加减。常用药有:当归9 熟地黄15 川芎9 白芍12 荆芥9 防风9 黄芪15 白蒺藜9 蝉蜕6 徐长卿12 制首乌12 地肤子12 萆薢15 茯苓12 丹参15 乌梢蛇6五、阴虚夹湿证多见于慢性湿疹,湿热伤阴,加之长期运用激素,耗伤阴血,血燥生风。证见皮损肥厚干燥,皮纹粗重,触之如革,状若牛领,但较正常皮肤色红而暗,搔痒阵作,昼轻夜重,患者多出现明显的阴虚症状,口干唇焦,舌红苔剥脉细偏数为主要辨证指征。治宜滋阴除湿,用增液汤、沙参麦冬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北沙参18 麦冬9生地黄30玄参12 天花粉12 当归15茯苓12 泽泻

7、12 白术12 山药12 白鲜皮12 夜交藤12苦参9 黄柏9 葛根12 乌梅30影响疗效的因素有:1.正确的诊治与辨证分类2.重视调治病人的精神神经障碍3.强调患者保持皮肤清洁与遵从饮食忌口附方:消风散 当归 生地黄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甘草 木通萆薢渗湿汤 萆薢 薏苡仁 黄柏 赤茯苓 丹皮 泽泻 滑石 通草 四物消风饮 生地黄 当归 荆芥防风 赤芍 川芎 白鲜皮 蝉蜕 薄荷 独活 柴胡 红枣除湿胃苓汤 苍术 厚朴 陈皮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 滑石 防风 栀子 木通 肉桂 甘草灯芯草沙参麦冬汤沙参 麦门冬 扁豆 天花粉 玉竹 冬桑叶 生甘草 病例一Zi

8、ta 女 28岁 就诊日期 02/18/2000异位性湿疹,婴儿期发病,缠绵不愈。典型“四弯风”,皮肤干燥开裂增厚,皮纹明显,颗粒状密集丘疹,苔癣化,搔痒甚剧,因是黑人,无法辨别皮损颜色。舌淡苔白舌底青筋,脉细弦。证属湿热久蕴,营血虚损,化风化燥。治宜养血祛风,化湿清热,当归饮子加减当归9 熟地黄15 川芎9 白芍12 荆芥9 防风9 蝉蜕6 徐长卿12 制首乌12 夜交藤12 苦参6 地肤子12 萆薢15 茯苓12 丹参15 乌梢蛇6用药1周,即有明显效果,3周后大为好转,经上方加减调治三月余,皮损基本平复。病例二Claude 男 40岁 就诊日期 12/13/2000一诊:慢性湿疹5年余,

9、皮损局限于双手掌指关节处,呈对称性,色泽粉红,干燥脱皮裂口,少许渗血,少许鳞屑。神疲,腰酸,舌淡而舌尖红苔花剥,脉细弦涩。证属阴虚血燥为主,湿热为次。治拟滋阴养血,祛湿清热。方用沙参麦冬汤、增液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北沙参18 麦冬9 当归15 生地黄30 天花粉12 茯苓12 泽泻12 白术12 山药12 白鲜皮12 夜交藤12 玄参12 葛根12 川萆薢15 乌梅30二诊:药后搔痒减轻,渗血减少,糙厚之皮肤渐润变薄,但色泽转鲜红,且夜寐欠安,舌淡尖红苔剥同前,而舌面出现一小溃疡,脉弦细偏数。血热之象颇着,应加强清心凉血之力,方选犀角地黄汤合前方加减。生地黄30 丹皮9 赤芍药9 北沙参18

10、麦冬9 天花粉12 玄参12 川萆薢15 当归15 川芎9 茯苓12 泽泻12 白术12 苦参9 白鲜皮12 制首乌12 乌梅30经用上方调治二月,湿疹终告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病例三Minh 女 26岁 就诊日期 11/26/1999一诊:右侧上眼皮搔痒无度、局部色素沉着已六个月,四位中医师先后按照风热、肝火、血热、阴虚调治,无明显改善。据诉因夜间痒剧,常常抓破出血,须戴手套入睡。查局部色泽紫红而暗,有明显渗出。平日嗜食煎炸油腻,食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腻带黄,脉濡。拟诊为亚急性湿疹,按中医眼科五轮辨证,是为脾胃湿热伏火,循经上炎。治拟升阳散火,祛风胜湿,方选泻黄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11、。防风30 藿香9 生石膏15 黄柏9 生甘草6 荆芥9 川萆薢15 茯苓12 泽泻9 蝉蜕6 徐长卿12 白蒺藜9 滑石9 夜交藤12 地肤子12 白鲜皮12二诊:上方服用三周,搔痒尽除,眼皮色泽几近正常,然停药之后症情又起,遂自配原方再服一月,却不复见效,症情日重,故来复诊。细询之,自觉眼皮甚为干燥,夜寐不安,口干,腹胀,大便干结难解。查之见眼胞血痕累累,色泽暗红,舌红苔少,脉细滑略数,证属湿热伤阴化燥,瘀热互结。当改弦易张,宜滋阴清热,凉血化斑为主,兼以祛湿。采犀角地黄汤、沙参麦门冬汤合萆薢渗湿汤化裁。生地黄30 当归15 赤芍药9 丹皮9 紫草9 北沙参18 麦门冬9 川萆薢15 茯苓

12、12 白术9 泽泻9 荆芥9 火麻仁15 夜交藤12 地肤子12 乌梢蛇6用药两周后搔痒及皮损又渐平复。三诊:最近三个星期饮酒三次,旋即面部红疹红斑遍布,灼热搔痒甚剧,滋水淋漓,结痂如松脂,口干饮冷,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细弦滑。证属湿热酒毒内蕴,热重于湿。当泻肝凉血,祛湿解毒,用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龙胆草9 栀子9 黄芩9 生地黄24 赤芍药9 丹皮9 萆薢15 荆芥9 防风9 地肤子12 白鲜皮12 徐长卿12 生大黄9 黄柏9 苦参9 泽泻9 四诊:上方用药一周,搔痒大为好转,皮损灼热转轻,色泽暗红,仍有渗出,觉腹胀,稍有便溏,舌尖红苔根微黄腻,舌边齿痕,脉细滑。证属脾虚湿

13、热,湿重于热。转用除湿胃苓汤合萆薢渗湿汤化裁。川萆薢15 藿香9 苍白术9 厚朴6 茯苓12 泽泻9 黄柏9 薏苡仁15 丹皮9 苦参9 防风9 荆芥9 地肤子12 白鲜皮12 徐长卿12 乌梢蛇6此后一两年中湿疹又反复发作数次,时而便溏苔腻,时而便结苔少,随证变方施治,终于彻底痊愈。病例四Theresa 女 52岁 就诊日期 06/18/2002一诊:湿疹发作四月余,与精神刺激有关。现胸背部及双臂大片红斑及丘疹,灼热搔痒,夜间为剧,渗出较少,背部有一脂肪瘤,大如碗口,红肿热痛,有脓液渗出,略有干燥感。舌紫苔黄微腻舌底青筋,脉沈细滑数。证属血热湿毒夹风上攻。治拟清热凉血疏风解毒:生地黄30 丹

14、皮9 赤芍药9 金银花15 野菊花15 槐花15 连翘15 龙胆草9 荆芥9 防风9 地肤子12 白鲜皮12 夜交藤12 大青叶15 徐长卿12 苦参9 二诊:背部痈肿破口,脓液几近排空,红肿热痛消退,惟湿疹仅仅好转三天,昨日又觉皮损搔痒,夜间加剧,但灼热干燥感好转,舌偏紫苔白微腻舌底青筋减而未除,脉沈细右滑。证属血热湿恋,萆薢渗湿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再进:萆薢15 泽泻9 茯苓12 黄柏9 滑石9 苦参9 生地黄21 丹皮9 赤芍9 地肤子12 白鲜皮12 徐长卿12 荆芥9 防风9 薏苡仁15 大青叶15当归9药后湿疹渐次平复,返回马里兰州。此后两年中又发作二次,每次邮寄二诊药方6剂,即治愈。针灸:急性湿疹取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风市,配阴陵泉、合谷、中脘、大敦、蠡沟慢性湿疹取曲池、血海、膈俞、风门、配神门、风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