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61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85474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61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四61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四61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四61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四61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四61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61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生活与哲学教学案课题: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主备人 黄 娟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理解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牢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学习重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特点【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案例探究【自主先学】一、实践及其特点1、

2、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两层意思?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 活动;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有哪些?(1)实践具有 。为什么?从实践的基本要素看: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2)实践具有 。为什么?(3)实践具有 。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分别体现在哪里?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人类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哪些?认识的来源是什么?2、实践是认识的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能检验认识的真

3、理性?实践怎样检验认识的真理性?4、实践是认识的 和 。【合作探究】【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探究活动1 (1)自学实践的含义,回答实践的主体、对象分别是什么?实践是怎样的一种活动?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是实践活动吗?(2)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蜜蜂筑巢 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老师讲课 农民种植庄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2、实践的特点:探究活动2情景材料:2012年6月30日,“蛟龙号”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第6次下潜。随着本次下潜的成功,“蛟龙号”圆满完成了海试预定的全部试验任务,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海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

4、7000米级水深的313项性能和作业指标,多次取得深海沉积物和生物样品,使我们获得了对深海地质结构和资源构成的新认识。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为今后深海科学实验、海底资源调查奠定了基础。探究一:“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下潜海试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探究二:本次下潜 “蛟龙号”圆满完成了海试预定的全部试验任务,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这说明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探究三:“蛟龙号”的成功是“蛟龙号”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四: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而今人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海洋的探索正日新月异,这说明

5、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典型例题【例】1在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嫦娥一号、二号和三号卫星的发射终于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这表明实践具有 ( )A主观能动性 B社会历史性 C客观物质性 D主观创造性2、自去年七月份中国国防部宣布正在改造一艘废旧航母以来,中国航母平台共进行了多次海试,按照既定计划开展了各项科研试验,达成了既定目标。这一过程最能体现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活动3情景材料:同探究活动2思考: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分步探究:探究一:“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

6、下潜海试多次取得深海沉积物和生物样品,使我们获得了对深海地质结构和资源构成的新认识这说明了实践与认识什么关系?【误区指正】要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必须亲身参加实践。探究二:本次下潜 “蛟龙号”圆满完成了海试预定的全部试验任务,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这说明实践与认识什么关系?想一想: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究三:海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7000米级水深的313项性能和作业指标。这句话说明实践与认识是什么关系?想一想: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主要标准。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为什么实践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怎样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探究四: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为今后深海

7、科学实验、海底资源调查奠定了基础。这又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什么关系?【误区指正】学习旨在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规律。【当堂反馈】一、单项选择题12013年6月11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未来目标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了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

8、认识的目的3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这是强调 (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

9、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7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构想 C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D经济体制改革二、简答题82013年12月4日,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我国家最早广泛运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

10、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请结合材料问答: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伟大的实践。 同学们想一想人们对太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一 实践的含义 问题:我们的认识来自实践,什么是实践? 教师讲解: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二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11、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问题:下面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医生给病人治病。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 “多利”问世。 引导过渡并提问: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二 实践的特征 探究活动1:工人建筑楼房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物质性活动) 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 (目的性、意识性、能动性)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

12、实践活动存在吗? (社会性) 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 (历史性) 教师补充并概括实践的三个特征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引导过渡过:IPHONE4和IPHONE5深化了人类对通信工具的认识,这种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实践对我们的认识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探究活动2: 请同学们区分三个杯子里的液体是什么? 问题:三个杯子的溶液各是什么? 你是怎样认识的? 具体阐述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 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讨论: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 教师补充并总结 引导过渡: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探究活动3: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的具体表现方面? 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出示幻灯片) 引导过渡: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出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材料 问题:怎样来检验认识?为什么? 教师讲解 引导过渡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出示: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袁隆平的技术得到应用。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道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