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针灸治疗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849777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痛风的针灸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痛风的针灸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痛风的针灸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痛风的针灸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痛风的针灸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痛风的针灸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痛风的针灸治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痛风的针灸治疗痛风的针灸治疗:对于痛风的治疗有很多的方法。但是由于人们对痛风认识的不够, 导致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痛风的急性发作(也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没有预兆,剧 痛常在夜间突然发生,且疼痛部位集中,程度剧烈。同时受累的关节表现为发红、发 热和肿胀,局部皮肤发亮,触痛明显。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脉络瘀阻。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治疗方法首 选受累关节刺血。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采血针将患部鲜红或暗红的瘀络刺破,瘀 血顺势而出,其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后即可加压止血。所选瘀络不必拘泥于一条,可 以同时选择多条。痛风一一【概述】痛风是一组嘌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男性为主,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

2、,及 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 型,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炎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等一系列病症,其中原发性 痛风最首的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好发于下肢关节,数小时内可达到高峰, 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热痛,且以半夜起病多见,持续数夭至数周完全缓解,但 可反复发作。为针灸治疗的主要对象。本病在我国以往为少见病,近年由于营养条件 的改善,平均寿命延长,发病例有增多趋势。西医虽有特效药物,但由于缺乏病因治 疗,目前尚无根治之法。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81年1。但之后一直未见报道,直至1991年才有大量 临床文章见诸刊物。据不完全统计就达近

3、20篇之多。在治疗方法上,除体针外,尚有 梅花针或三棱针刺血、火针法、拔罐、皮内针及耳针等,亦有配合推拿或内服、外敷 中药进行治疗的。治疗对象则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主,亦有治疗痛风石沉积者。 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且不少病人经一年以上随访未见复发,表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故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推广价值。【治疗】体针(一)取穴主穴:分2组。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曲池。配穴:分2组。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2、合谷。(二)治法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 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

4、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 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11.5年内未见复发; 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尿酸下降,发作间隙期明显延长者;无效:症状、体 征及血尿酸检查均未见改善。以上法共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上述标准,临床痊愈70例,有效9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3% 24。刺血(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太冲、内庭、对应点;2、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 墟、太溪、阳陵泉、血海。阿是穴位置:红肿热痛最明显处。对应点位置:健侧手

5、部阿是穴的对应部位。(二)治法每次取一组,二组可交替应用,亦可单用一组。第一组每次均取,仅取患侧穴;第二 组每次取23穴,交替选取,其中除阳池、太溪、血海取患侧外,余均取双侧。第一 组穴刺法:先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放血数滴,然后以26号1.5寸毫针,刺对应点1 针,患侧太冲、内庭及以15度角三针围刺阿是穴(此三针针尖指向三棱针放血处),使 用泻法,留针30分钟。第二组刺法:在所选穴区先用手指拍打数次,使局部充血,行 常规消毒,押手按压穴位两旁,使皮肤绷紧,以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深度视 腧穴而定。挤压出血,部分穴中加拔火罐,出血量以310ml为宜。消毒局部,并加 敷料包扎固定。上述二法每周

6、治疗12次,3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三)疗效评价共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53例,按前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31例,有效22例,总有效 率达 100%5,6 火针法(一)取穴主穴: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配穴:丘墟、大都、太白、血海、膈俞、丰隆、脾俞、太溪、三阴交。(二)治法主穴每次取2个,根据症情配穴酌取12个。足部腧穴用粗火针,踝关节以上腧穴用 细火针。针足部穴位时,令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双足垂地,在足下垫几层草纸,穴 位行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转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 出,深度为0.31寸左右,每穴刺13针,出针后即有暗红色血液从针孔喷出,待 出血达1030ml后

7、才可止血。一般而言,出血初为暗红色,待血色由暗至淡时,会自 行止血,若出血不止,可加压止血。踝以上穴位可取坐位,每穴刺1针。对痛风性关 节炎急性发作者,可在红肿的患部散刺数针,使浆性渗出物排出。上法每周治疗一次, 并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注意:有血液病患者禁用本法。(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疗157例患者,结果临床痊愈123例,有效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 94.3%。发现足部腧穴火针点刺出血量多(最多不超过30ml)是一次治愈的关键。刺血加罐(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红肿明显处。(二)治法令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消毒,用七星针重叩至皮肤出血,注意:要将红肿处全部叩 遍。立

8、即加拔火罐,小关节处可用去底磨平之青霉素小瓶以抽气法拔之,等瘀血出净, 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处每次宜拔出瘀血510ml为宜。每周2次,4次为一疗 程。(三)疗效评价以本法共治39例,结果临床痊愈24例,有效15例,有效率达100%9。体针加指针(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痛风石所在的部位。痛风石多为隆起结节,小如芝麻,大似鸡蛋,好发 于耳轮、趾、指及肘部等处。(二)治法寻得阿是穴后,治痛风石的基底部从左右前后方向刺入4针,再沿痛风石正中与刺入 痛风石基底部针垂直方向刺入1针,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后以 拇指用一指禅手法推患部,同时采用按压挤揉法,时间为15分钟。

9、隔日1次,5次为 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本法治疗痛风石患者共10例,全部获基本痊愈10。综合法(一)取穴主穴:阿是穴、三阴交、丘墟、太白、太冲、内庭。配穴:趾部加大都,踝部加商丘,膝部加犊鼻。阿是穴位置:红肿处。(二)治法主穴为主,每次取34穴,据发病部位加配穴。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红肿甚者叩刺 出血,局部肿胀不显者,叩至局部潮红,其他穴位用28号1.5寸毫针,刺之得气后, 施提插捻转手法或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施 手法1次。每日1次。加服中药:防己3g,生黄芪12g,白术12g,桑枝15g,忍冬藤30g,牛膝12g,木瓜 18g,地龙12g,显芍15g,

10、桑寄生18g,全蝎4条,蜈蚣2条。后二种焙干研细末,分 2次冲服。上药每天1剂,水煎分2次内服。针刺服药均以7天为一疗程,一般需治疗 二个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69例(其中10例系用针刺加中药外敷),结果:临床痊愈34例,有效29 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6%11,12。如果患部没有明确瘀络显现,则在该关节基底部周围寻找到瘀络并刺血(刺血的 注意事项是预防感染)。刺血后选用针刺疗法,具体用穴为百会、神庭、曲池、合谷、 神门、足三里、太冲、丰隆、内庭、阴陵泉以及阿是穴。毫针泻法,以期清热利湿、 通经止痛,每日治疗一次,5次一个疗程。通常23次即可直折病势,安神定痛。对于痛风病静止期的

11、患者,可采用针刺疗法进行调补,以预防痛风发作。由于尿 酸在体内的异常增高与肾排泄机能下降有关,笔者认为,痛风病静止期的患者应该补 益肾气,增加排泄机能。临床可选太溪、复溜、神门、曲池、合谷、足三里、关元、 气海、水道等穴,毫针补法,每周两次,10次为一疗程。也可以长期采用针刺疗法进 行调补,改善体质。痛风的针灸治疗:以上进行了介绍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了解,对于针灸治疗痛风的 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痛风的病症,最好是咨询一下相关的治疗医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 更好的治疗效果。配穴方一足三里、曲泽、腰阳关、肾俞、阿是穴(痛风结石)。方法:用刺血加拔罐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 在上述穴位处,依次点刺出血,刺

12、血后拔火罐,出血少时可多扎几下,出血量可稍多一些,以中等和大量出血疗效 较好。每7 一 10日1次。己控制病情后,应间隔1 一 2个月再刺,治疗2次以巩固疗效。可同时口服别漂醇片、 急性期1次1片,2次/日。缓解期可每日1片,或隔日1片。对于慢性关节损害者可服用小活络丸(浓缩),每次4 粒,2次/日。配穴方二、曲池(双)、阳池(单)、阳溪(双)、太冲(双)、丘墟(双)、商丘(双)、太溪单)、阳陵泉(双)、血海(单)。 方法:用刺血加拔罐法。每次选用2 一 3穴交替使用,先拍打穴位使局部充血,消毒后左手拇、示指按压穴位两旁, 使皮肤绷紧,用右手拇、示、中指握高压消毒的小号三棱针,呈持笔状,露出针尖,用腕力迅速、平稳、准确地点 刺穴位,深度视穴部深浅而定,随即退出,左手指同时放松。然后拔火罐,出血量以310毫升为度。每周放血1 次,急性发作期2次,3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