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职场纳才与纳言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84970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摘职场纳才与纳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文摘职场纳才与纳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摘职场纳才与纳言(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纳才与纳言历史上的楚汉争霸,实力弱小的刘邦却最终战胜了实力强大的项羽。由此,刘邦总结出了智慧的重要作用,说: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但实际上,刘邦的总结是有偏颇的,刘邦军事胜利的主要原因并非仅仅是纳才,更重要的是纳言。实际上,刘邦的众多关键性决策均来自小人物的建言,如陈恢提出的招降纳叛建议以及帮刘邦“千金买骨”,招降宛城秦军的做法,使刘邦抢先入关,实力增长为群雄第二位。又如刘邦率先挑起内战,进攻项羽时,董公提出:“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促使刘邦为义帝发丧,反而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使项羽落入了孤

2、家寡人的地步。纳才重的是人,一个人被定为人才,就当官发令,无人可以制约。而没有被定为人才的人,只能听令,不能说三道四,纳言重的是思想或建议本身,并不关注人的身份。如上述给刘邦提建议的陈恢来自敌对阵营,董公是普通百姓,但他们提出的建议只要是正确的,刘邦都采纳。纳言是一种机制,通过人人都明白,人人都遵守的规则,激励人人开动脑筋想点子,促进人人畅所欲言,以成千上万个“臭皮匠”取代纳才体制中的“诸葛亮”。纳言和纳才比较,其实也就是规则治(法治)与人治比较,纳言优于纳才、法治优于人治就显而易见了。2000年前,刘邦没有意识到纳言的优势,不知道机制的作用,可以理解,但今天我们不能还停留在刘邦的人才观上,而忽视法治。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