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483865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

2、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

3、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1课时 多媒体电脑 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1、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 2、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

4、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 探究一: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遥感技术 其他的手段 2、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

5、部圈层的划分图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

6、向的关系。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5、如表格 分 类 传播速度 传播的媒介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较 快 较 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7、?(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探究二:1、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

8、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圈层名称 地壳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深度 33 km 2900 km 物质状态 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固态 地核 外核 内核 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固态 2、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

9、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圈层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特征 1、

10、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组成物质 坚硬的岩石 硅酸盐类 铁、镍等 2、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4、岩石圈 课本P24的活动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11、 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读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名称和物质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圈 A

12、B C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在莫霍界面以下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13、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水圈是的圈层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1、P29活动。 2、练习册。 1、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几部分知识?有哪些知识点比较较难? 新课标要求地理学习必须从注重地理结果转变为地理过程的学习,因而在学习活动中,通过2、探究挑战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大家通过自己探索,明白了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使自己真正体验到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