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833229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知识迁移 论文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

2、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

3、、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

4、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

5、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

6、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

7、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知识迁移 论文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

8、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

9、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

10、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

11、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1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

13、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3.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迁移,举一反三 在一切的教学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想突破,首先,教师要准确明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在哪里,“难”在哪里;其次,要想突破,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4.注重知

14、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水平。比如在低年级“节日广场”教学时,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让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10以内的数能通过口诀快速得到乘法结果。因此在教授此节课前预先让学生对乘法口诀再熟悉一次,随后投影出“节日广场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如广场上的气球数量是“四束气球,每束8个”,进行口诀换算为“四八三十二”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进行提问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熟悉了乘法口诀,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应采

15、取必要措施,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的同化调整,以促进知识迁移的发展,如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知识进行负迁移,造成学习障碍。 5.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夯实知识迁移 抽象概括能力对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就越容易。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引导时,根据切入的恰当时机让学生积累更多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括具备一定基础。 比如在低年段“认识图形”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如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