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83144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地侧向推铅球教学设计一、指引思想本节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原则的水平五目的为根据,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引思想,结合高一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体验尝试、合伙探究”为主线,着力体现爱好性、互动性,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初步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从而使各类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加速期,也称为青春期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体现欲。力量、协调、速度各方面身体素质均有了良好的发展,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高。而学生作为个体,又具有其独立性,要具有较强的耐受挫折

2、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一种充足展示自己想象、模仿等能力的舞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三、教学目的通过以上学情分析,根据大纲规定,把教学目的制定为如下几种方面: 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可以论述侧向推铅球动作构造的内容; 、技能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侧向推铅球对的的技术动作、练习措施以及上肢锻炼的对的措施;发展学生力量、协调等素质。 、情感目的:、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田径投掷的爱好,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4、社会适应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四、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要教材是“一

3、般高中课程原则教科书”体育与健康。辅助教材是田径运动高档教程。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她们大部分同窗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她们原有知识的同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侧向推铅球的最后用力上,把蹬转和最后用力的结合拟定为本次课的难点。但技术上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阶段的不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1)教学重点:蹬腿转髋,压腕拨指。根据是教学任务,学生能力规定,把它拟定为重点。(2)教学难点:蹬转和最后的出手协调配合。根据是教学内容目的规定,这是学生很难理解,不易掌握的动作技术,因此把它定为难点。五、教法和教学环节根据教学目的

4、以及重难点的拟定,结合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多以形象直观教学为主。在侧向推铅球的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由简入难,不断进一步,使学生逐渐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和有关锻炼措施,我采用如下措施和环节:1、通过出示挂图,卡片教师做完整动作示范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一开始建立侧向推铅球的总体印象;2、在重难点的解决上,我采用分解示范的措施,把侧向推铅球的技术动作提成蹬转和最后用力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3、并运用两人一组的辅助性练习来让学生体会蹬转和最后用力的技术动作,我并把铅球的用力顺序,也是本次课的重点总结为“蹬、转、撑、送、挺、推、拔”的

5、口决来教给学生来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4、再一种要根据学生基本的不同来因材施教,可以把基本好的同窗放在一组,把她们练习的重点放在蹬转和最后用力的结合上,把基本一般的同窗放在一组练习的重点放在最后用力上,而基本差的一部分同窗则让她们多进行原地侧向推铅球的练习。六、本课特色1、本堂课注重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积极学习,激发学习爱好;2、本堂课采用由简入难、逐渐进一步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动作技术;、本堂课分层锻炼和评价方式,注重不同个体的差别,注重因材施教。七、教学流程开始部分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案班级: 人数: 授课教师: 日期:教学内容原地侧向推铅球教学器材铅球1

6、0个授课地点铅球场教学目的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可以论述侧向推铅球动作构造的内容。、技能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侧向推铅球对的的技术动作、练习措施以及上肢锻炼的对的措施;发展学生力量、协调等素质。3、情感目的:、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田径投掷的爱好,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4、社会适应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重点体会最后用力及压腕拨指难点蹬腿转髋课的部分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开始部分1分钟 1、体育委员集合清点人数,向教师 报告出勤状况。 2、师生问好3、布置课的任

7、务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简介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进度。4、提出课规定,安排见习生。1. 整顿队伍,接受体委报告,清点人数。、.师生问好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以及注意事项。.安排见习生1. 集合迅速,队伍安静。2. 体委接到教师命令论述整队清点人数。3.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以及注意事项。组织:二列横队。 (规定:迅速、精神、整洁)准备部分8分钟1. 沿操场跑一圈(2分钟)2. 准备活动(4*8拍)(2分钟)2.1 颈部运动-2向下 3-向上 5-6向左-向右2.2 肩部绕环、3、5、7向上 2、4、6、8向下前两个八拍向前绕 后两个向后绕2.3 腰部运动前两个八拍逆时针绕环后两个八拍

8、顺时针绕环2.4 膝关节运动前两个八拍逆时针绕环后两个八拍顺时针绕环2.5 手腕踝关节运动前两个八拍左脚后两个八拍换右脚2.6 弓步正压腿前两个八拍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后两个八拍右脚在前左脚在后2.7 侧压腿前两个八拍左脚下蹲右脚侧压腿后两个八拍右脚下蹲左脚侧压腿2.8 两人互相压肩一拍一压3.小游戏:“找伙伴”(分钟)所有同窗围成一种圆,互相保持间隔,教师说开始时,开始同方向绕圆转圈,然后教师会喊出一种数字,规定刚好凑成教师所喊的数字相似的人数,局限性人数或超过这个数字的都要受到小小的惩罚。惩罚:每次5个俯卧撑。1. 带领学生进行准备活动。2. 解说师范热身操,带领学生做热身操。3. 口令干脆清

9、晰。3.解说和组织学生玩游戏。1.跑步时按照教师指令两两对齐,保持良好的队形。2. 做热身操时动作整洁化一认真按照教师的规定做热身操,达到活动全身各个关节的目的。4.做游戏期间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自觉的接受惩罚,积极参与游戏。集合队形2.游戏:在规定的区域进行。基本部分28分钟1.进行辅组练习。(6分钟) .1 双手前抛铅球 两人一组前后左右保持合适的距离。 重点:两膝微蹲,抛球手伸直,目视出球,45度角将球向前抛出,发展上下肢力量及身体协调性 1.2拨球练习 前后两人一组在地上进行用手腕手指的互相拨球练习。 重点:积极压腕拨指,体会和增强压腕拨指的力量。2.解说示范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及分解教学

10、。(20分钟)2. 完整的解说师范 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原地侧面推铅球的动作表象。.2握球的措施五指自然张开,将球放在食指、中指、无名指根处,拇指和小指扶在球的两侧,手腕背屈。然后持球练习握球的动作。2. 持球阶段左肩正对投掷方向,将球放在锁骨窝处,贴于颈部,掌心向内,上臂略低于肩或与肩齐平,左臂自然上举,两眼平视前方。(1) 尝试持球。(2分钟)掌握对的的持握球技术 2. 准备阶段 上体右转,左臂协调配合身体动作直臂向右前滑落,至自然悬垂止,左脚尖与右脚跟约在一条直线上,上体向右屈,两腿均屈膝稍蹲,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含胸拔背。2.5 蹬地阶段左臂向上提肘并猛挥手臂同步右腿的发力蹬地,扣膝,转髋

11、,身体重心也随之升起,握持铅球的右臂随之向前上方伸展并抖腕至屈腕。2.6出手阶段铅球从中间的三根指端出手,铅球出手后,上体要尽量地伸展,并要挺胸昂首;右腿随身体的最后用力向前迈出后,两脚交替缓冲。出手角度在40左右。(1)原地持球正向推球。(4分钟) 体会压腕拨指的动作()两人一组进行徒手蹬转体会练习 体会蹬地、转体的动作,特别是运用两腿蹬地的力量(分钟)()徒手练习原地侧向推球。(分钟) 体会蹬转推一系列动作的协调用力(4)持球练习原地侧向推球。体验为主(分钟) 练习时要注意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出手点的对的姿势运用同步注意安全练习。3、 素质练习 (3分钟) 3.俯卧撑 10个23.2来回跑

12、30米*1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2. 解说师范练习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3. 教师巡回观测指引,纠正错误动作。4. 先示范,然后解说,再示范。(强调注意体验蹬地、转髋、挺胸、伸臂、拔指)3. 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1认真的按照教师的有求进行练习。2.保持合适的间距保证个人安全。3.认真听讲,积极纠错。1.两人一组,互相抛实心球,注意间隔,注意安全。 解说时的阵形: 持球练习时的阵形: 徒手练习时的阵形: 结束部分分钟1. 放松小游戏 (分钟) 小雨 双手敲打小臂 中雨 双手敲打大臂 大雨 双手敲打小腿 暴雨 双手敲打大腿2. 总结本次课的状况。3. 规定学生回去要认真思考和练习。4. 师生再会5. 收回器材。1. 集合队伍。2. 教师师范解说带领学生进行放松。3. 集中总结。4.1. 队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