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819607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和建议2014 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 生产新格局。预计到 2016 年初,全县 “核桃、猕猴桃、茶 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 大经济作物将突破 76 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 40:60 调整到 20:80。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水城县辖 30 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 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 主,城乡二元结

2、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 3028 元 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 22 万农村贫困人口, 占农村总人口的 25.58%。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 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 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 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 经济 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 8 大产 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 现了

3、“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 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 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 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 经济提升。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 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 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 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受传统农业思维定

4、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 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 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 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远没有达到战略性结构调整层次,农业产业发展速度不快, 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在产业结构上体现出来。农、林、牧结构 不尽合理。二是不少地方没有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的发展模式,特色农业专业乡镇和专业村较少,农业板块基 地“点”多“线”少,“块”多“片”少,产业区域集中度 偏低,制约了规模化

5、、标准化乃至机械化生产,使小生产与 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劳动生产率低,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三 是基地建管水平不高。部分基地建设标准低,如不少茶园、 果园在建园时,未按技术要求进行园地深翻或修筑梯地,土 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加上不合理密植,致使树体生长发 育不良,产出后劲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弱,生产成本高。部分基地管理不到位,如不少果园栽 种后从未管理,任其自由生长,重建轻管现象比较普遍,这 是导致部分基地成园慢、投产迟、产量低、效益不高的主要 原因。(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从七大产业的产业化 程度来看,除了猕猴桃、茶叶,其他还处于产业化经营初级 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

6、龙头企业少而小。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数量少 ,经营规模小 ,经济实力弱 , 辐射带动农户的能 力不强,小龙头带不动大基地。二是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组织松散, 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组织力、约束力和号召力,没有有效 地发挥出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小组织带不动大群体。三是产 业开发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转化率低。农 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以鲜活、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精加工、 二次以上深加工比重较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着特色农 业的持久快速发展。四是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传统的 集市贸易占主体,专业批发市场数量没有 ;市场基础设施条 件差,市场服务内

7、容单一,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网络。营销 方式单一落后,连锁经营、现代物流配送业态、农产品从产 地直接进超市、网上交易等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还处于 探索起步阶段。五是知名品牌少。品牌“多、杂、乱”的问 题比较突出,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品牌不多,小品牌拉不 动大产业。六是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稳定地建立起 来。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是松散 的,企业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合同大多是短期 行为,农户与企业之间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 系。加上一些企业和农民缺乏诚信意识,往往因一时的价格 波动而只顾眼前利益,毁约现象时有发生。(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一是农业科

8、技创新平台 建设滞后。科研机构学科范围仍然较窄,科研力量分布极不 均衡,尤其是在茶叶、水果、蔬菜产业上,缺少专门研究机 构和拔尖人才。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 要。农业科技力量分散,农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及企业 的科技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 , 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 ,总体运行效率较低。现有农 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特种养殖和多种经营的专 业人员太少,大部分技术人员只懂“粮、油、菜”,不懂“果 茶、药”。同时,专业知识老化,服务手段落后,无法对农 产品生产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 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在延伸,农业技术的推广

9、应用难已 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龙头企业普遍缺乏科技 型、经营型人才,直接导致企业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和管理 落后。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综合素质下降。农村大量青 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看家务农的绝大多数为老弱病残低文 化水平的人员,使新型农业技术难以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四)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了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滞 后,设施配套不够,抗灾功能发挥受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仍然不强,若遇大旱、大涝之年,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少基地交通不便 运输困难,生产成本较高。(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0、。近年来,我县农 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明显增强,但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农业生态环 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农产品质量安 全风险增大。由于我县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机制不 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对违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农 业投入品,违禁使用有毒、有害、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等不法 行为缺乏有效的控制,以致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维 护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难度加大。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 展,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明显,农业面源污染逐年 扩大;土壤酸化、耕地用养矛盾日益突出,产出能力明显下 降。此外,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衡,导致农作物既有病虫害 此消彼长,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动物疫病种类增多,发生 频率加大,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直接的或是潜在的威胁。(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不足。投入不足是制约 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县政府尽管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 况下,确保了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逐年增加,但仍然捉襟见 肘,只是杯水车薪。二是作为农业投资主体的企业和农民, 由于自身积累少,同样缺乏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投资能 力。三是企业融资难。金融部门设置的信贷门槛过高,贷款 额度偏小,导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方面往往是 贷款不足或者是贷不到款。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