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名词解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479264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基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基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基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基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基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基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基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精气学说(古代哲学)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2. 精(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精的基本概念有: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3. 气(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4. 气化(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5. 精气互化:有形之精与气可以相互转化,即有形

2、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6. 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7.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对立统一理论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8. 阳化气:指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的过程。9. 阴成形:指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的过程。10.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11. 冲气: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

3、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12.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13.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14.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15. 阴阳消长: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的。16. 阴平阳秘: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而不外亢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

4、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重阴必阳:指阴阳转化的机理。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甚,必然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重阳必阴:指阴阳转化的机理。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阳气过甚,必然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阳胜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阴胜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阳病治阴:阴偏衰产生的“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偏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

5、),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阴中求阳:治疗阳虚时,在补阳药中,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治疗阴虚时,在补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17. 阴损及阳: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阳损及阴:.当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阴精,使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五行: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五液:汗、涕、泪、涎、唾五种液体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五化:五行气化而表现出的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6、五个生长阶段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个感觉器官五体: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五志: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制化: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事物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18. 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行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19.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悔”五行学说:属古

7、代哲学范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并以此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树干能屈能伸、向上向外舒展的状态。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的特点。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爱稼墙:春种曰稼,秋收曰穑。“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从,由也;革,变革。“从革”,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革土

8、生金)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20. 水曰润下:润,滋润;下,下行;“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母病及子: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谓之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母脏,称为子病犯母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子实(母能生子),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

9、子关系的实证。因泻子能令母虚(子盗母气),故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21. 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培土生金:.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金水相生:亦称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另一方面,肾阴是五脏之阴根本,所以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因而临床上对于肺肾阴虚者多采用两脏同补,金水互生以治两脏之阴虚抑强扶弱: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

10、相乘和相侮。抑其强者,则弱者机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抑木扶土: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是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是滋肺阴清肝火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又称“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无力制肝而肝火犯肺者泻南补北: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比

11、较: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揆度奇恒:“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与正常的意思。内经中所谓“揆度奇恒”,就是一种用比较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以归纳所得到一般的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个别的,尚未深入研究的事物以探求新的结论类比:.又称“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属性相同),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22. 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试探: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措施在

12、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23. 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1. 藏象: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2. 心主血脉:指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的作用。3. 神:在人体,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情志活动及性格倾向等。4. 心藏神: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又称心主神志。5. 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

13、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6.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7.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于脉外的功能。8.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气机以保持全身气机通畅条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9. 精(医学):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的统称(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10.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构成人体的

14、原始物质。11. 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的精微物质。12. 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13. 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14.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作用。15.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兴奋、化气作用。16. 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贮藏精汁,即胆汁,故名17. 胃气:狭义指构成胃,并维持胃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广义指构成脾胃并维持脾胃运化功能的物质。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象和缓有力。18. 上焦如雾:雾,雾露。形容水谷

15、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指上焦心肺宣水谷精气如天降雾露的生理特点。19. 中焦如沤:沤,沤渍。是指胃对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故称。20. 下焦如渎:渎,沟渠。是对下焦大小肠、肾和膀胱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动描述。21. 元神之府:即脑。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藏腑与天干相配,则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

16、济”。22. 元气:由肾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又称原气、真气。23. 宗气:是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的气,有推动血行和促进呼吸等作用,又称动气、大气。24.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气,又称荣气、营阴。25.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气,又称卫阳。26. 津液: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包括津和液两部分。27. 气陷:指气的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所引起的病理状态。28. 气滞:指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一局部淤滞不通的病理状态。29. 气结:指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又称气结。30. 气郁:指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又称气郁。31. 气闭:指气的外出运动受阻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32. 气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