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4790397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评价十家乡文化生活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乡文化生活(60分钟60分)一、阅读鉴赏(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

2、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

3、了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

4、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生活,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保

5、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的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为“村落不可能唯其如此,才能我们的根”。D项,“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第三段通

6、过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C.作者围绕“守护好古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及做法。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要见物更要见人,保护村落的基础才更坚实。【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则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

7、意义。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D.引用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二)(2019太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1分)材料一: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

8、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摘自现代农业科技)材料二: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

9、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材料三: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中产阶级的新田

10、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

11、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4.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C

12、.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D.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解析】选D。“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而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两者内涵不同。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13、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解析】选B。强加因果,从原文看,“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是陈述对象,并非“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的原因。6.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5分)答:_答案: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二、写作表达(40分)7.根

14、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写作提示】材料的第一句话“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是关于“土”的基本解释,也是作文立意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内涵,应该贯穿本次写作始终。材料的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延伸,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土生万物、土创文明、土蕴情感从文体角度分别立意,可做如下解读和规范:(1)记叙文:躲不开的乡愁;在亲情的土壤中成长发展(亲情);记叙家乡的风俗文化,表现对家乡的赞美,人情美,人性美;记叙一次与土地有关的故事;记叙人们对土地态度的变化,反映人们观

15、念的变化。(2)议论文:注重基础(根基);土地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美德;土地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的土地情结;土地为我们提供了衣食,养育了万物,我们应该对这一片土地永怀敬畏感恩之心;反思人们对待土地的态度。(3)散文:赞美土地;抒写乡愁;探寻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土地意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明;鲜明的地域特点哺育了灿烂的特色文化。凡能紧扣土地的承载、孕育、根基等特质为文的,都视为切题。【参考例文】大地河山仓颉曲 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骏马秋风,东瀛樱花清酒,西洋荷马海伦。青海花儿调、黄河船夫曲、蓝水多瑙乐、红土孔雀歌、苍原赶车谣、清乡水磨腔,一方方水土,一曲曲歌诗。毕竟,土地无声,脚印留痕:林语堂用ABCD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重绘京华烟云,陈寅恪用仓颉方块在中国故土阐述“独立自由”,赵无极用马蒂斯色彩在巴黎向杜甫致敬、向庐山瀑布向致敬大地河山,吞吐着冬夏,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