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篇之桥梁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786148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篇之桥梁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路篇之桥梁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路篇之桥梁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路篇之桥梁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路篇之桥梁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篇之桥梁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篇之桥梁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桥梁令世界惊叹中国交通报2009.70.13苏通长江公路大桥。2008年金塘大桥海上架梁。上世纪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工地。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翻开60年前的地图,您会发现长达6000多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几千年来从未建过一座桥梁。长江切断了纵贯南北的铁路、公路运输,火车、汽车、行人都只能通过轮渡过江,交通十分不便。在这条江上架起一座大桥,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清末,邮传部开始拟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提出“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市”的具体设想;1936年茅以升也曾着手武汉长江大桥的规划。无奈由于多年的战乱,修建计划一直得不到实施。新中国的

2、成立,让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奋斗的这个梦成为了现实。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在当时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建成通车;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江河湖泊到海湾海峡、深沟峡谷,从建国初期只有梁桥和拱桥两种桥梁类型,到如今现代化大跨径悬索桥、斜拉桥、梁桥和拱桥“百花齐放”,60年间,中国桥梁的飞跃发展,令国人自豪,令世界惊叹!到2008年年底,我国共有公路桥梁59万座、 2525万延米。我国公路桥梁的最大跨径已达1490米,已建成的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在世界跨径前10位的悬索桥中,中国就有5座;前10位斜拉桥中,中国就有8座。每一座大桥都是对前一座的超越

3、,见证着我们民族复兴的历程。博采众长 自主建设“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一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著名的桥梁大师茅以升先生关于桥的一段精辟论述。的确,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历程正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桥梁跨越式发展正是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桥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穷二白的国情刺激了经济实用的桥梁技术的发展。天然石材建桥不仅能解决建材短缺的问题,也发挥了中国石桥建造的传统优势,因此石桥尤其是石拱桥的建造在这一时期大行其道。除了双曲拱桥之外,钻孔灌注桩的运用是这一时期中国公路

4、桥梁技术进步的又一标志。为满足经济发展和百姓的需求,改革开放后公路桥梁建设如火如荼,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流域再到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公路桥梁建设,作为亲历者,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桥梁专家凤懋润称之为“三大战役”。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开始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腾飞铺就跑道。在政府的支持下,1981年实现了“贷款建桥”的政策性突破,架桥铺路如火如荼,打响了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第一战役”,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桥梁建设的帷幕。上世纪90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战略决策拉开了长江流域跨江大桥建设的“第二战役”。绵延

5、3000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上展开了“百团大战”,座座跨江大桥拔地而起、沟通南北。21世纪之初,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桥梁建设的“第三战役”在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山区、高原全面铺开。桥梁建设的“精兵强将”会战在千米级超大跨径跨江桥梁和数十公里超长跨海大桥的工地上。当中国现代桥梁建设走过第一个十年,桥梁跨径突破了200米、300米迈向400米的时候,来自国内外的“中国人有没有能力自行建设特大跨径的现代桥梁”的质疑曾摆在了决策者和建设者的面前。上海南浦大桥建设之初,在时任上海市政协主席、同济大学教授李国豪的积极呼吁下,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终于做出了由上海桥梁界合作进行南浦大桥

6、设计与施工的决策,使中国桥梁建设者获得了自主建设,通过实践取得科技进步的机会。跨径423米的南浦大桥于1991年建成通车。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在国内桥梁界通力合作下,跨越珠江口、跨径888米的中国第一座六车道高速公路全焊接钢箱梁悬索桥虎门珠江大桥建成。1999年,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又以1385米一跨过江的记录,成为中国现代桥梁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从江阴大桥开始,部就启动了部省联合专家组,集聚全国资深桥梁专家之力,共克大桥施工建设难题。同时,结合跨江海大桥建设的进展,及时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形成了千米级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大跨钢箱梁悬索桥建设成套技术以及跨海长桥和连岛工程等建设技术,

7、并结合工程建设需求,组织桥梁参建单位围绕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科研攻关。同时,在一些西部项目上,部围绕西部地区桥梁建设的核心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计施工及管理单位,紧密依托工程实际开展了协作攻关,共同克服桥梁建设工程中的一些难题。“博采众长,自主建设”的技术政策为中国桥梁技术的提高打下了实践的基础,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力量。“在这60年里,我们通过完善桥梁建设的发展规划,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和省部联合攻关项目等措施,对我国桥梁建设开展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为我国跨江海特大桥、山区高墩大跨桥梁建设奠定了设计与施工技术基础。”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纪录

8、 中国创造经过20世纪80年代“学习和追赶”和90年代“提高和紧跟”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国已经发展成为桥梁大国。21世纪初,中国桥梁发展开始了“创新和超越”,踏上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征程。2003年,集斜拉桥、拱桥、悬索桥三种类型桥梁工艺于一身的上海卢浦大桥以刚劲有力的箱形肋拱承托起550米跨越,它成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拱桥,也是世界首座箱型拱肋结构的大型拱桥、首座除合龙接口端采用栓接外,完全采用焊接工艺连接的大型拱桥。卢浦大桥分别获得美国国际桥梁大会2004年度“尤金菲戈金奖”和 2008年度国际桥协(IABSE)大奖。2005年,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一批科技成

9、果建造出来的东海大桥建成通车,树立起中国跨海大桥建设的里程碑;由悬索桥和斜拉桥两座特大型结构托起的润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拥有中国第一钢桥塔的南京长江三桥以主孔跨径648米的钢箱梁斜拉桥跨越大江,215米高的顶天立地“人”字型桥塔耸立江中。它以“在技术与材料创新、美学价值、环境和谐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桥梁建造工程”获得2007年度美国国际桥梁会议“古斯塔夫斯林德恩斯”奖。2008年,在潮差大、潮流急、台风多等极为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杭州湾大桥以630孔桥梁跨越36公里海面,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起重伤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创造了“百亿元产值零死亡”的施工安全新纪录。它是中国成功建设的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10、特大型桥梁工程,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地位。连接南通与苏州两市总长8公里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以“千米跨越”成为世界斜拉桥发展史新的里程碑。它荣获2008年度美国国际桥梁会议“乔治理查德森奖”。2009年,世界上首座分离式双箱断面钢箱梁悬索桥舟山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钢箱梁长2220.8米为世界之最,主跨1650米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即将于11月通车。为了适应山区跨越峡谷的需要,三座带有轻型桁架式加劲梁的大跨悬索桥,即主跨900米的湖北四渡桥(桥面至谷底高度500米)、主跨1088米的贵州坝陵河桥(桥面至谷底高度370米)和主跨1176米的湖南矮寨桥(桥面至谷底高度330米)正在建设中

11、凤懋润亲历了中国桥梁建设水平从跨河、跨江到跨海的逐级飞跃。他曾多次陪同外国同行参观考察中国桥梁工程,“有一条精品参观路线就是从南京到上海或者从上海到南京”。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所有的外国同行在开始看到的几座桥梁和高速公路都要几十遍的发问这是不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等他们看了一半以后就不再发问了,面对拔地而起的宏伟工程,他们表示“难以置信”。我国部分代表性的现代公路桥梁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建成)中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长江大桥四川旺苍东河大桥(1990年建成)中国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广东汕头海湾大桥(199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大跨径现代悬

12、索桥广东珠江口虎门大桥(1997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六车道高速公路上的现代钢箱梁悬索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1999年建成)中国第一座跨径突破1000米的悬索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北汊桥(2003年建成)中国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第一跨度东海大桥(200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重庆石板坡新桥(2007年建成)世界第一座钢混组合梁式桥梁苏通长江公路大桥(2008年建成)世界第一座跨径突破1000米的斜拉桥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建成)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往事举国为一桥 “长江水,浪滔滔,宽宽的江上修大桥。”50余年过去了,65岁的武汉市民陈萍秀仍对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景印象深刻。建国初期,中

13、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在中央政府“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的动员令下,全国各地的桥梁专家、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汇聚武汉,协同作战;建桥所需的材料、设备和机械,也都靠全国支援;无论是人才还是物资,只要是建桥需要的,都无条件抽调和无偿调拨,举国为一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历时四年的修建,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当年只有13岁的陈萍秀在汉阳桥头堡附近和70多位红领巾合唱团的伙伴们一起见证了大桥通车的一刻。不仅仅是陈萍秀等武汉长江大桥的参与者、建设者、亲历者,更多中国人都将这座历史上横跨长江的第一座大桥镌刻在自己的记忆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它是中国的名片,从人民币

14、到邮票,从日记本到毛巾、搪瓷缸上,数不清的物件都印上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在武汉四五十岁的人里,名字里有桥字的特别多。1957年11月16日的一条新华社电讯记录了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一月后祖国南北物资交流显著加速的景象:“一个月来,已经有20多万名旅客,坐在舒适的客车厢里越过长江;通过大桥运输的北方的钢材、机器、煤炭和南方的木材、楠竹、大米等物资,也已接近801万吨。狂风、迷雾打断长江南北交通的日子,已经永远成为过去了”武汉长江大桥还是中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连接着津浦、沪宁两条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力更生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式铁路、公

15、路两用桥,建成后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奠定了中国现代桥梁事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基础。一切因桥而变有人说,大桥最能显示城市的脉动,也最能见证城市前进的步幅。“大城崛起”是宁波现代金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特刊的名字,“打好桥牌”,则是当时的热门词汇,它们都代表了宁波这座城市对大桥通车后带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整体提升的希冀和憧憬。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一年后的今天,有两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一种是一头在上海、一头在宁波的“杠铃型企业”。据统计,目前这一类型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慈溪一地就达三四千家,很多都是大桥动工建设后投资的,涉及IT

16、、家电、轴承、钢结构、农产品加工、房地产等十多个领域。这类企业可以利用相对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既可接轨上海,借助其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又可借力慈溪和宁波民营企业众多、产品配套半径短的优势,进退自如。另外一种现象是企业“回流”,尤其是宁波商人。以前为了发展,很多宁波人会选择去上海办企业,或者把总部迁到上海,而大桥通车后,已有不少企业回迁宁波。受益者不仅仅是大桥两端的城市,例如温州。温州奥康集团主要出口的港口是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最忙的时候,每天从温州发往上海的集装箱和货车有三四个。杭州湾大桥通车前,奥康集团储运部的小徐有时候凌晨两点多就要开始他的工作:由温州发往上海的货运卡车在成品仓库外等候,这趟货要绕行杭州,10点左右赶到上海港,在那里装箱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