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解读课标(第四稿)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4785738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解读课标(第四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例解读课标(第四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例解读课标(第四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例解读课标(第四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例解读课标(第四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例解读课标(第四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解读课标(第四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例解读课标-“图形与几何”领域 林淑华 汲淼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要从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几方面入手。下面我们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认识长方体一课为例具体说明。课标内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具体要求。课标修改稿-第二学段(4-6年级)对“图形与几何”领域制定的目标是:知识技能: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数学思考: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

2、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目标:单元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在单元目标中涉及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笼统。我们认为“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

3、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建立空

4、间观念。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3、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为达成教学目标而

5、服务。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为了达成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这个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一、从生活中引入长方体1、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会列举出很多生活中出现的物品盒子,如:牙膏盒、纸巾盒、酸奶盒等)【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就是我们在教学目标第三点中提到的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切一切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把土豆切成长方体的过程,从而在感知上初步认识长方体。1、看第一刀出现了一个平平的面,你们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认识面。再在你带来的长方体盒子上找一找有没有

6、这样的面?2.观察老师第二刀切下去之后,两个面之间出现了什么? 感受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出现棱。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再找找你手中长方体有没有这样的棱?3、看老师切的第三刀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在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一个顶点 知道顶点的特点4、数一数,一个长方体上有多少个面?多少个棱?多少个顶点?(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摸,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达成我们所制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脑海里感性的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初步达成了认识这一层次。但是了解其个部分名称的特点以及

7、在长方体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活动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的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因此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三、粘一粘、连一连1、同学们看一看,材料盒里都有什么?想一想用这些材料你可以怎样得到一个长方体?(有的小组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有的小组是小棒和小球)2、想办法粘成或连接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或框架)3、汇报你在完成长方体(长方体框架)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4、学生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粘、量、连、数、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现长方体和

8、正方体的特点,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认识长、宽、高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扩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新课标中提到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此环节的设计,既要打开又要合理的总结,才能让每个孩子直观、准确的发现并认识长、宽、高,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四、认识长、宽、高1、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请你想象一下,现在去掉那一根棱不影响我知道原来长方体的大小?可不可以去掉一些棱,还能猜测出原来长方体的大小呢?前后两个小组,利用你手中达成的框架研究一下。(学生发现,在一根根拆除的过程中,只有长、宽、高各留一根的时

9、候才能猜测出原来长方体的大小。)2、学生研究,教师深入小组内。(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再现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去掉一些棱,仍能猜测出原来长方体的大小”这一活动,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发现长宽高,自己看书了解他们的名字五、认识正方体并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1、学生根据对长方体的认识汇报正方体的特点?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总结:和我们学平面图形一样,我们可以把正方形称为特殊的长方形,这

10、里我们也可以把正方体称为特殊的长方体。(课件演示:集合全)(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从而达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在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中,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六、练习设计1、找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2、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长方体求棱长总和)3、给棱长总和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有效信息,变式拓展练习,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灵活应变能力。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他们的特征,只要你能用心的观察、动脑思考相信在立体图形的学习中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