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吴起 (43)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782673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论吴起 (4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品)论吴起 (4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品)论吴起 (4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品)论吴起 (4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论吴起 (4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论吴起 (4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吴起学号:1005100428班级:轻工104姓名:阳倩联系方式:18607410257引言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吴起的时代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并六国。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

2、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二、吴起的生平少时,不吝千金以求仕。曾先师从于子舆,后又与李悝俱从子夏学儒。因兼

3、并战争愈益激烈,乃弃儒习兵,后入鲁求仕。齐攻鲁,相传吴起杀妻 (齐人)求将,大破齐兵。然终被鲁穆公猜疑,闻魏文侯下诏求贤,遂奔魏任将,击秦,拔其五城。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

4、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甘与士卒同劳共苦,衣食与俱,相传亲为士卒吮疽,深得军心。同时,文治与武备并行,整顿吏治,重视蓄积,使百姓亲附,故拒秦、韩颇有成效。又趁魏武侯视察西河时谏其以德政治国。后遭魏大夫王错的谗害,被迫离魏,楚悼王久闻其声名,任之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擢升令尹,主持变法图强。尔后率军南攻百越,进至洞庭、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北胜魏,西却秦,使楚之兵威盛于一时。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变法因过于仓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吴起亦于同年

5、被楚贵族射杀并车裂。三、吴起的著作吴起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

6、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四、吴起的主要贡献(一)伟大实践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

7、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捭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杀了所有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二)传世观点1、对战争根

8、源的论述。在吴子中,吴起对于战争的性质做了有益的探索,他指出,战争的起因有5种,即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困饥。进而将战争区分为五种不同的性质: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 2、战争与政治的关系。(1)与克劳塞维茨的有关论述比较。克劳塞维茨精通战史,对战争也有足够的经验,所以,他的思想不流于玄想,始终不与现实脱节。很明显,他是为未来高级将领而写书,因此,与其说他是思想家,则不如说他是教育家。在另一方面,他虽从不以哲学家自居,但其思想却非常曲折深入,非常人所能及。在写战争论时,他自己感觉到:“文笔完全脱离我的控制愈写就愈受分析精神的支配,于是也就愈回到系统化的路线。”(2)与孙子的有关论述比较

9、。孙子战争指导方法论中,有一核心战略思想,即“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的谋攻思想。在此思想作用下,有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原则。(3)与孙膑的有关论述比较。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

10、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孙膑的这种战争观显然比司马法所说的以战止战的思想更加深刻。3、对“战胜”的辩证看法。吴起一方面看到了战争的重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认为对待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反对轻率发动战争。他总结历史上战争的经验,说: 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吴子图国) 经常轻率发动战争,就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而使人民疲弊不堪,国家贫弱,而且会招来祸患。因此,多次发动战争而取得天下的少,亡国的多。4、综合国力对战争的影响。吴起认为国家应:“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

11、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5、对人才的态度。重视才干,淡化出身,反映了政权由王族执政向贵族执政的过渡。五、对吴起的评价(一)负面行为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第一,阶级原则。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第二,历史原则。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第三,大节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往往不是圣人。总之,我们历史学者看待历史人物,应该看他们的大节,看他们对历史的贡献。第四,两点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两点论,不能一点论。(三)评价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