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思考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782164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教育思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教育思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教育思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教育思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教育思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教育思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教育思考分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民大学把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刺激到了一些人的神经,觉得英语都还是必修课,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怎么就成了选修课?说难听点,这不是数典忘宗吗?从必修到选修,大学语文教育退步了?我们对于语文的敏感,是骨子里带的。每年的高考作文,是全民话题;高考分值提高到180分,家长乐不可支,潜意识里觉得语文比英语好考多了。语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文化,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别的没怎么显现出来,功利心倒是看到不少。按照人大的回应,汉语虽退出该校的必修课,但这并不等于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人大将单一的汉语教学,分解成了五大课程群,包括通识教育大讲堂、原著原典选读、公共艺术教育、包括文学、国学在内的全校

2、课程开放,以及技能强化类课程,如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强化。人大要求,在这五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中,学生可以任意选修,但要求每个门类都必须选择。例如,原有的大学语文归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成为该课程群37门课程中的一门,学生可以不选择“大学语文”,但必须选择其他的通识课程,修满4学分。这哪里是怠慢语文教学?明明是扩大了语文教学的范围,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汉语博大精深,一个人穷尽一生精力,也未必能把整个领域吃透。几年大学,能了解汉语魅力,能把为我所用的部分掌握好,就已经足够。人大把汉语课程分门别类,表面看是把对大一统的单一课程进行“肢解”,实际上为学生深造汉语,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余地。比

3、如某学生喜欢写作,那么该生完全可以以提升写作水平为目的,来选择写作周边的课程,至于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丢到一边也没什么大不了。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全能型人才已经无法发挥特别耀眼的作用了。大学为培养专业人才而对课程进行修改,早已是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通常做法。几年前,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没听见强烈反对的声音,这次人大的动作激起反响,还是和人大属国字头院校有一定关系,激起了社会意识形态中固化、保守观念的波澜。把大学语文教学比喻为“高四语文”并没什么不对。应对一般的工作和生活应用,高中语文水平就已经足够,如果大学语文

4、只是高中语文的复习,真没多大意义。相反,对汉语课程进行细化,更容易培养出小领域内的语文专家,对濒临消失的古汉语进行抢救,让现代汉语迸发更大的活力。退一万步说,就算成为选修课后,有的学生一门课程也不学又有多大关系?“语数英全面发展”的口号不应该继续再喊下去,培养“全才”的说法更是值得商榷,别把一门学科的改革上升到“文化沦丧”高度,让语文真实而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与生活之间,她才会保持魅力,不会老化2013年11月14日新京报“大学语文”必修有必要吗作者: 杨支柱月日,一篇题为教育部要求高校必修语文课,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的报道,在网上被广为转载并引起热烈的讨论。(有后续报道,教育部有关人士称,这

5、只是给各大学的“建议”。而北大、清华等校在教育部相关会议后已将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程。)主张将语文作为必修课,显然是出于对当今中国大陆大学毕业生汉语语文水平的极大不满。要求所有大学生学语文,不只是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极大讽刺,同时也是对于教育部所谓“扩招没有降低教学质量”和“本科教学评估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极大讽刺。我首先想问那些主张和赞成“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的人一个问题:阁下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如何?如果觉得“不过关”,为什么不以身作则要求教育行政机构取消自己的大学毕业证或者高中毕业证,让自己先到大学或中学去回炉学语文?如果阁下觉得自己的语文很棒,那么请问阁下,上大学的时候语文是必修课吗?为

6、什么同样没有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而过去的大学生语文水平可以过关而如今过不了关呢?根据形式逻辑“求异法”,阁下是不是应该另找原因呢?无论如何,主张把大学语文作为所有大学生必修课的人,或者自己应该回去重修大学语文,或者自己应该回去重修大学形式逻辑。我们生下来就在学语文,一直在学,并不是上小学才开始学的,也不因为大学毕业就停止了学习。尽管学语文是终身的事,但有突破性进展的阶段还是有的。我觉得我的大学一年级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但跟修大学语文课毫无关系。上大学之初我的语文水平迅速提高的真正原因,是写信。第一次离开家里出远门,那时的电话又是奢侈品,无论是想念亲友、感谢恩师还是联络同学,都只能靠写信,第一年下

7、来没写一百封也有八十封。写这些信的时候既没有假装崇高之苦,也没有命题作文不得不写若干字数之累。真情实感写得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上去了。我的语文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年,因为我办了一个网站,除了睡觉一天到晚都在论坛里看帖、评帖、跟他人辩论。后来就有报刊编辑找我要稿子。我从网友的批评和有经验的编辑的删改中学到不少东西。主张所有学生必修大学语文的人,总是讲汉语对中国人如何重要,尤其是对比着英语讲。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学英语的确值得讨论。但是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真正根据重要性或有用性在大学课程中安排语文和英语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危害。在中国,英语一般从小学才开始学,贫困山区因

8、为缺乏师资甚至从初中才开始学。可是汉语呢,我们几乎是一生下来就学,跟父母学,跟兄弟姐妹学,跟邻居学,跟同伴学。在学校里也不只是语文课才学汉语,而是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学汉语。中小学语文课每周的课时数和学制的长度(年),也远非大学语文可比。中小学解决不了的写作水平问题靠大学语文课就能解决?解决学生“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乱用、语言不流畅多、词不达意”这样的问题主要靠不断写作和修改,大学语文课教师打算改几次作业?至于提高人文素养云云,那是能用必修课和合格考试这种强迫手段解决的吗?我甚至认为大量阅读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也同样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人文素养问题首先是个价值观问题,其次是情感问题,最后才是知识问题。一

9、个文盲可能富有人性,很文明;一个语文博士可能毫无人性,很野蛮。只要大学还兼有官场或商场色彩,只要大学里还有那么多谎言和作弊,知识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所起的作用就会十分有限。解决大学生必要的汉语语言能力问题,对大学来说只有一种思路,就是拒绝招收语文不合格的学生,除非他是某个领域的天才,而且他所擅长的领域对汉语语言能力的要求比其他学科低。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只能是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尤其是中学课程改革。语言这东西,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学得越早效果越好。大学生练汉语基本功,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的浪费生命的折磨。文科类院校:语文危机让大学语文更受重视近日,在传出人民大

10、学将大学语文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的消息后,人民大学一名学生在人人网发表博文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直指学校不该为了追求国际化而取消大学语文。继而,网上出现了更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被取消的感慨。对于大学众多的西安来说,向来被大家看做是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又是怎样的命运?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学校的老师。采访在西安,一般文科类发现目前、综合类的大学,大学语文基本上都是必修课,而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还是选修课。“西北大学的大学语文是必修课。其实近十年全国多数大学大学语文的变化都是从选修课向必修课转变,必修课我们也叫做通修课,就是全校必修的课。”西北大学文学院

11、副院长刘炜评介绍,近10年来,教育部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大学必须开设大学语文课,但是提倡学校在师资和教育设施配套的情况下,面向全校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成为全校通修的课程之后,大学语文和英语、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地位是相等的。西北大学的大学语文现在安排的是一学期的课程,以后可能还要变成一年的课程。刘炜评说,西北大学不但没有减轻大学语文的学习,还会看得更重。“大学语文被重视,是因为大家看到了语文危机。语文危机最早来自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者和政府发现,60年代的人对于母语和母语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对于传统的东西并不重视,因此他们提出了语文危机的概念。中国改革开放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发现人

12、们不但外语素质很差,语文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大学的学者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不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能很好地使用语文。”刘炜评说:“华罗庚是数学家,诗歌也写得不错。”陕西师范大学也是把大学语文当做所有学科的必修课,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田刚表示:“语文学习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不管学习什么专业语文是基本,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把母语都学不好,那还能学好什么。”理工类院校:关键在学生兴趣和文科类、综合类院校不同的是,在西安的理工类院校,大学语文却基本上是选修课。西北工业大学附中的语文老师徐殿东介绍:“在西工大,大学语文是选修课,就算是历史哲学这些文科专业也是选修课。”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学,语文同样是选修课

13、。但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并不认为大学语文成了选修课就不重要。“在我们学校大学语文是选修课,我其实很反对把所有的东西都一定要设立成课程,我觉得这就是课程设立者的感觉,完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感受。”刘克成认为所谓的必修课可以少设立一些,反而选修课则可以多开设一些。“在我看来一门课程的重要与否,和它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没有关系,而在于学生喜欢哪门课。也许作为选修课的大学语文会拥有比必修课时更多的拥护者。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喜欢和自己觉得舒服是最重要的,而所谓的大学语文对理科生重要还是对文科生重要完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很多知识是没有文理科区别的,我们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回归到素

14、质教育上来。”刘克成认为,作为物理学家的钱学森文科水平不亚于文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也非常好,这些都不是因为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有这么一门课,完全是他们的自我修养。而现在的学生需要的就是这种自我修养。南方周末05.17发表有一篇杨支柱先生表述观点的文章大学语文必修课有必要吗,杨先生显然是站在批评当前教育制度的立场上。我也是学生,如果说当前教育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那我算是一个受害者。因此杨先生算是在为我等出气和申诉,若在几年前,我也会对其观点赞同不已,但现在,我的大学本科教育刚刚结束不久,却感觉其观点有可商榷之处。 话题背景是教育部最近出台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将语文课列为必修课,汉语不过关不能毕

15、业。杨先生眼光犀利,一语道破玄机,这个规定表面看似光鲜,表明我们重视国语学习和国学修养,但同时“也是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极大讽刺,是对于教育部所谓“扩招没有降低教学质量”和“本科教学评估提高了教学质量”的极大讽刺”。关于教育部关于扩招的粉饰这里暂且不谈。这个规定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确实是一个讽刺,甚至是一个颠覆。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我确实是感同身受。大学以前的教育完全被高考所奴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考试,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分数。套用鲁迅先生的句式:我不考试,但我觉得充实;我一考完,同时感觉空虚。那时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应试,而决不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现在是不是这样我

16、不清楚,但只要有高考,我想情况不会彻底改观。 杨先生然后详述了自己学习语文的过程,最后摆出观点,大学将语文课设为必修完全是教育部门的一厢情愿,是一种强迫手段,“大学生练汉语基本功,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的浪费生命的折磨”。对此我却有不同看法。首先我感觉杨先生混淆了概念。 教育部和高校提到的大学生“语文水平”应该不是指“写几篇作文,写几封信,或者错别字多,词不达意”等等这些事情。在我看来,这都是技术性的行为,而且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用文字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他是不能通过高考这关的,如果“错别字多,词不达意”,他的高考语文应该也很难及格的,除非是通过其它途径上的大学,但这又是少之又少。我本科接触的所有同学中,没有一个符合杨先生所指的“语文水平”不合格。在这一点上,我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