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771187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说课稿 篇1一、说学生情况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以兴趣为主。但是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象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观察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

2、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它电的知识的基础。二、说教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

3、目的确定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法与学法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运用了实验探究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五、说教学准备根据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确定如下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

4、子、碎纸屑、气球、带毛的羊皮等。教师:课件、气球等。六、说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激趣揭题1、导语一节课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5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为此我采用魔术导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预订轨道,这时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回答,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看到什么现象?碎纸屑是怎样跑到梳子上去的?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适时揭示课题)(二):合作探究,体验静电现象1、小组实验拿一把经过摩擦的塑

5、料尺,靠近纸屑,发现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2、师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三):实验探究、认识电荷1、教师;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静电呢?播放课件。教师根据课件播放适时板书:正电荷、负电荷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的静电。科学家研究证实塑料梳子与干燥的头发摩擦时,头发束缚电荷的能力较弱,于是一部分电荷转移到梳子上,这时梳子显示带负电荷。失去电荷的头发带正电荷。带不同电荷的头发和梳子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说明什么?(教师板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探究。将两个充气气球仅挨着悬挂

6、在木尺上,用羊毛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的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后交流 ( 教师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小结。(四):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怎样才能使物体中的电荷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和电路两个条件。课件播放使学生对电路有一个直观认识。(五):总结与拓展总结是一节课的结束部分,重温本节重点,借此加深印象。所以我设计下面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说板书设计板书是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一种渠道,教学中板书对学生起到明确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一个较好的板书设计还能使

7、学生获得美感。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说课稿 篇2【说教材】、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风格流派、文体。名句填空。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

8、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背诵本词。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说教法】、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下

9、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说教学过程】、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

10、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范读正音: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至于将字词

11、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赏析部分: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

12、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说板书及作业】、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自己的

13、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乡下孩子一课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这首诗选材典型生动,语言简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 全诗一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欢畅的黄鹂”比喻孩子的活泼欢乐;“盛开的野菊”比喻孩子漂亮可爱。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捉蝴蝶、吹草叶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挖野菜、逮小鱼等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最后一小节赞叹乡下孩子在农村的广阔天

14、地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无拘无束成长的幸福。二、说目标:1、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模仿诗歌的格式练习说话。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诗歌,使学生了解乡下孩子,感受乡下孩子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农村孩子的坚强、乐观、向上,也培养他们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四、教法、学法本堂课为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进入情景地朗读、想象地朗读

15、等等,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把学生的思想带入到大自然中,感悟、体验,开拓视野,发展想象力,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五、教学流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开始复习中,我采取了登上智慧岛的方式,有机地把学生带进神秘的情景中,让学生在闯关中进行了生字词语的复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