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769922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施用有机物料对吉林黑土中尿素氮转化因子的影响关键词:氮肥 有机物料 尿素氮转化 作物秸秆 氨态氮浓度 水稻秸秆 玉米秸秆 大豆秸秆摘要:氮肥的使用对我国的粮食增产起着重要的意义。大量试验和农业生产的实践表明,在作物增产的诸多因素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40。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化肥利用率却在下降,土质开始恶化。据统计,我国碳酸氢铵的利用率仅为203.4。其中氮素的利用率为30-40。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效提高了农田产量,但投入与产出比迅速下降,目前每公斤纯养分增产粮食已降至6.5公斤。肥料氮的损失途径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洗到根层以下或发生径流损失。作

2、物秸秆通常的用途是用来焚烧发热,这样不仅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而且污染了环境。作为有机物料的一种,它对土壤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保护了环境。本文通过弄清尿素单施以及与有机物料混施后尿素的氨态氮,硝态氮,尿酶活性,消化率,亚硝化细菌数,对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以求为农业生产上合理采取施肥措施与土壤培肥措施,减少氨素各种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及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把尿素与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大豆秸秆施入到500gd土壤盆中进行培养实验。尿素施入量为0.17g(150kg/h),作物秸秆的不同施入水平为:0.17g/盆(1500kg/h),6.78g/盆(2

3、000kg/h),8.48g/盆(2500kg/h)。分别在0.3,7,12.0天测定土壤中氨态氮的浓度,硝态氮的浓度,脲酶活性,亚硝化细菌数。通过测定: 1.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氨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秸秆的浓度要高,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氨态氮浓度逐渐升高。 2.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作物秸秆的浓度要低。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入量的增加,硝态氮浓度有缓慢升高的趋势。 3.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脲酶活性比不施入秸秆要强,顺序为:大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并且随着作物秸秆施入量的增加,脲酶活性也越来越强。 4.施入作物秸秆亚硝化细菌数要比不施入秸秆多,顺序为:大豆秸秆&lt

4、;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入量的增加,亚硝化细菌数随着减少。 5.加入作物秸秆的土壤消化率要比单施尿素的土壤消化率要低。不同处理土壤消化率排序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土壤硝化率逐渐降低。 6.硝态氮和亚硝化细菌数的累计贡献率为90.893,所以仅使用硝态氮和亚硝化细菌数两个指标足以分析有机物料对尿素氮因子转化过程的影响。正文内容 氮肥的使用对我国的粮食增产起着重要的意义。大量试验和农业生产的实践表明,在作物增产的诸多因素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40。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化肥利用率却在下降,土质开始恶化

5、。据统计,我国碳酸氢铵的利用率仅为203.4。其中氮素的利用率为30-40。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效提高了农田产量,但投入与产出比迅速下降,目前每公斤纯养分增产粮食已降至6.5公斤。肥料氮的损失途径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洗到根层以下或发生径流损失。作物秸秆通常的用途是用来焚烧发热,这样不仅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而且污染了环境。作为有机物料的一种,它对土壤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保护了环境。本文通过弄清尿素单施以及与有机物料混施后尿素的氨态氮,硝态氮,尿酶活性,消化率,亚硝化细菌数,对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以求为农业生产上合理采取施肥措施与土壤培肥措施,减少

6、氨素各种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及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把尿素与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大豆秸秆施入到500gd土壤盆中进行培养实验。尿素施入量为0.17g(150kg/h),作物秸秆的不同施入水平为:0.17g/盆(1500kg/h),6.78g/盆(2000kg/h),8.48g/盆(2500kg/h)。分别在0.3,7,12.0天测定土壤中氨态氮的浓度,硝态氮的浓度,脲酶活性,亚硝化细菌数。通过测定: 1.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氨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秸秆的浓度要高,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氨态氮浓度逐渐升高。 2.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作物秸秆的浓度要低。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

7、入量的增加,硝态氮浓度有缓慢升高的趋势。 3.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脲酶活性比不施入秸秆要强,顺序为:大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并且随着作物秸秆施入量的增加,脲酶活性也越来越强。 4.施入作物秸秆亚硝化细菌数要比不施入秸秆多,顺序为:大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入量的增加,亚硝化细菌数随着减少。 5.加入作物秸秆的土壤消化率要比单施尿素的土壤消化率要低。不同处理土壤消化率排序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土壤硝化率逐渐降低。 6.硝态氮和亚硝化细菌数的累计贡献率为90.893,所以仅使用硝

8、态氮和亚硝化细菌数两个指标足以分析有机物料对尿素氮因子转化过程的影响。氮肥的使用对我国的粮食增产起着重要的意义。大量试验和农业生产的实践表明,在作物增产的诸多因素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40。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化肥利用率却在下降,土质开始恶化。据统计,我国碳酸氢铵的利用率仅为203.4。其中氮素的利用率为30-40。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效提高了农田产量,但投入与产出比迅速下降,目前每公斤纯养分增产粮食已降至6.5公斤。肥料氮的损失途径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洗到根层以下或发生径流损失。作物秸秆通常的用途是用来焚烧发热,这样不仅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而且污染了环境。作为有机物料的一种,它

9、对土壤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保护了环境。本文通过弄清尿素单施以及与有机物料混施后尿素的氨态氮,硝态氮,尿酶活性,消化率,亚硝化细菌数,对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以求为农业生产上合理采取施肥措施与土壤培肥措施,减少氨素各种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及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把尿素与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大豆秸秆施入到500gd土壤盆中进行培养实验。尿素施入量为0.17g(150kg/h),作物秸秆的不同施入水平为:0.17g/盆(1500kg/h),6.78g/盆(2000kg/h),8.48g/盆(2500kg/h)。分别在0.3,7,12.0天测定土壤中氨态氮

10、的浓度,硝态氮的浓度,脲酶活性,亚硝化细菌数。通过测定: 1.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氨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秸秆的浓度要高,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氨态氮浓度逐渐升高。 2.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作物秸秆的浓度要低。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入量的增加,硝态氮浓度有缓慢升高的趋势。 3.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脲酶活性比不施入秸秆要强,顺序为:大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并且随着作物秸秆施入量的增加,脲酶活性也越来越强。 4.施入作物秸秆亚硝化细菌数要比不施入秸秆多,顺序为:大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入量的增加,亚硝化细菌数随着减少。 5.加

11、入作物秸秆的土壤消化率要比单施尿素的土壤消化率要低。不同处理土壤消化率排序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土壤硝化率逐渐降低。 6.硝态氮和亚硝化细菌数的累计贡献率为90.893,所以仅使用硝态氮和亚硝化细菌数两个指标足以分析有机物料对尿素氮因子转化过程的影响。氮肥的使用对我国的粮食增产起着重要的意义。大量试验和农业生产的实践表明,在作物增产的诸多因素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40。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化肥利用率却在下降,土质开始恶化。据统计,我国碳酸氢铵的利用率仅为203.4。其中氮素的利用率为30-40。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效提高了农田产

12、量,但投入与产出比迅速下降,目前每公斤纯养分增产粮食已降至6.5公斤。肥料氮的损失途径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洗到根层以下或发生径流损失。作物秸秆通常的用途是用来焚烧发热,这样不仅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而且污染了环境。作为有机物料的一种,它对土壤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保护了环境。本文通过弄清尿素单施以及与有机物料混施后尿素的氨态氮,硝态氮,尿酶活性,消化率,亚硝化细菌数,对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以求为农业生产上合理采取施肥措施与土壤培肥措施,减少氨素各种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及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把尿素与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大豆秸秆施入到500

13、gd土壤盆中进行培养实验。尿素施入量为0.17g(150kg/h),作物秸秆的不同施入水平为:0.17g/盆(1500kg/h),6.78g/盆(2000kg/h),8.48g/盆(2500kg/h)。分别在0.3,7,12.0天测定土壤中氨态氮的浓度,硝态氮的浓度,脲酶活性,亚硝化细菌数。通过测定: 1.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氨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秸秆的浓度要高,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氨态氮浓度逐渐升高。 2.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作物秸秆的浓度要低。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入量的增加,硝态氮浓度有缓慢升高的趋势。 3.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脲酶活性比不施入秸秆要强,顺序为:大豆秸秆)

14、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并且随着作物秸秆施入量的增加,脲酶活性也越来越强。 4.施入作物秸秆亚硝化细菌数要比不施入秸秆多,顺序为:大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入量的增加,亚硝化细菌数随着减少。 5.加入作物秸秆的土壤消化率要比单施尿素的土壤消化率要低。不同处理土壤消化率排序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土壤硝化率逐渐降低。 6.硝态氮和亚硝化细菌数的累计贡献率为90.893,所以仅使用硝态氮和亚硝化细菌数两个指标足以分析有机物料对尿素氮因子转化过程的影响。氮肥的使用对我国的粮食增产起着重要的意

15、义。大量试验和农业生产的实践表明,在作物增产的诸多因素中,化肥的增产作用约占40。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化肥利用率却在下降,土质开始恶化。据统计,我国碳酸氢铵的利用率仅为203.4。其中氮素的利用率为30-40。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效提高了农田产量,但投入与产出比迅速下降,目前每公斤纯养分增产粮食已降至6.5公斤。肥料氮的损失途径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洗到根层以下或发生径流损失。作物秸秆通常的用途是用来焚烧发热,这样不仅丧失了其本身的价值,而且污染了环境。作为有机物料的一种,它对土壤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保护了环境。本文通过弄清尿素单施以及与有机

16、物料混施后尿素的氨态氮,硝态氮,尿酶活性,消化率,亚硝化细菌数,对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以求为农业生产上合理采取施肥措施与土壤培肥措施,减少氨素各种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及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把尿素与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大豆秸秆施入到500gd土壤盆中进行培养实验。尿素施入量为0.17g(150kg/h),作物秸秆的不同施入水平为:0.17g/盆(1500kg/h),6.78g/盆(2000kg/h),8.48g/盆(2500kg/h)。分别在0.3,7,12.0天测定土壤中氨态氮的浓度,硝态氮的浓度,脲酶活性,亚硝化细菌数。通过测定: 1.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氨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秸秆的浓度要高,并且随着秸秆施入量的增加,氨态氮浓度逐渐升高。 2.施入作物秸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要比不施入作物秸秆的浓度要低。并且随着作物秸秆的施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