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76414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阶级关系上:诸侯士大夫崛起,“士” 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备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备注: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动二,启示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的产物三,历史影响:是中国学

2、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派别派别代表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1、儒家学派(1)孔子 主张: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本思想:“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取得“民信”“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政治: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评价: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孔

3、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伦理观;请预览后下载!(2)孟子.孟子的主张(战国中期人)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宽刑薄税”;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伦理观上:“性本善”。(3)荀子的主张(战国末期人)“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上:“性恶论”评价: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小结: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孔子、孟子、荀子吸收了诸子百家主张中合理部分,其中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荀子把它发展为一个更加完整体系,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4、大宗历史地位: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孔子思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在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2.道家 (1)老子 时间:春秋晚期。主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老子:提倡清心寡欲,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朴素的辨正法哲学思想。 (2)庄子 时间:战国时期。 主要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特别提示道家崇尚自然,宣传自然无为。对于今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有现实意义

5、。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要思想:主张君主要以 法 治国。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专制。(1)代表人物及主张:李悝(变法措施)商鞅 (变法措施)请预览后下载!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措施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

6、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为什么法家思想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1)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2)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4、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请预览后下载!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

7、政” 调和阶级矛盾,以 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新兴地主阶级法家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任人唯贤,过俭朴生活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请预览后下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后期,经孟子、荀子,发展为蔚然大宗秦朝,用法家,焚书坑儒,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1,从“无为”到“有为”(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

8、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2)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等。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 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

9、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 ”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任官的标准。教育方面:中央设太学,地方令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自汉武帝至五四运动)。归纳总结 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社会地

10、位的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请预览后下载!(2)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沉重打击。(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请预览后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