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朴实的感动(一)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4753808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份朴实的感动(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份朴实的感动(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份朴实的感动(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份朴实的感动(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份朴实的感动(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份朴实的感动(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份朴实的感动(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份朴实的感动 (一)摘要 影片小六综合运用了边缘题材、民俗展示、文化意蕴几个创作要素,显示了青年导演王焕武不俗的创作潜力 尽管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西安曲江电影双新展的庆典上, 小六不仅被评为 “推介影片 ”,而且一举囊括了晚会上的三项大奖,我们盼望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关键词 边缘题材民俗展示文化意蕴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中心, 他通过诸如文学、 画面构图、光、色彩、音乐、戏剧等艺术和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充分展示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电影小六是青年导演王焕武自编自导的一部影片,它运用个性化的电影语言,诗意地讲述了一个智障人士的 “美丽 ”人生,带给我

2、们一份朴实的感动。 也显示了作为一位电影新人不俗的创作潜力。一、边缘题材在题材选择上,小六选取了智障人士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该片的主要表现对象,这也是中国电影里一个鲜少表现的题材。有别于稍早一些对此类题材有所涉及的妈妈 (导演:张元, 1989 年)、龙的心 (导演:洪金宝、陈果, 1985 年),片中的小六不再作为亲情呵护下的弱者客体形象出现,而是开始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主体,这一形象同样见于樱桃 (导演:张加贝, 2007 年)中的主人公樱桃。然而,由于两位导演不同的创作意图和叙事方式, 小六与樱桃也呈现出不同的影像风貌,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从小六身上,感到得更多的是人性的自由、美,

3、在樱桃身上,感到得更多的是母爱的自然、伟大。就主题来看,导演张加贝巧妙地将一位 “智障 ”母亲的故事置换成一个智障 “母亲 ”的故事。 片中,樱桃因着母爱的天性、善良的心,克服生理的缺陷、物质的极度贫乏,不可思议地将 “我”养大成人 ,在此,导演调动一切创作元素极力渲染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催人泪下。与此同时,该片还选在母亲节档期推出,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从实质上看,它与其它表现母爱的影片并无二致,只是表现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而小六中的六儿自始自终与社会都是格格不入的,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连常人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可他也是人,也有欢乐和忧伤,希望和梦想。只不过与常人相比,他似乎更多地

4、生活在自己的自足世界里。因而,我们看到的六儿,多了一份纯朴和专注,少了一份世俗和欲望。导演王焕武在此赋予了小六的双重边缘化身份,一重是由生理的缺陷带来的,另一重是由精神的自足带来的,当然,这两者之间也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影片一开头,便是一个仰拍镜头,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接着视点逐渐下移,参天大树伸展的枝干; 再到地面上推秋千的母亲, “荡秋千 ” 的孩子,母亲幸福地笑着,孩子幸福地长大着 ,整部影片的基调便由此奠定:飞扬在天 (自由的天空 )地(着实的大地 )之间的小六是快乐的,他的快乐简单而纯粹,他的世界美丽而又自足。接着是一组跟镜头, 并通过木制方格的窗棂, 将“我”舅和祖母、 父亲分割成

5、两个空间,窗棂前面是祖母和父亲的近景,窗棂后面则是由画外音响所延伸构成的 “我”舅的空间。这一构图设计似乎隐喻着小六的边缘化身份。在情节处理上,导演一边直接述说着小六的边缘化身份,如:街上孩子们对六儿生理缺陷的嘲笑,街坊邻居对六儿的戏弄和歧视,师兄弟们对六儿的嫉妒和欺负,以及后来姐夫对六儿的排斥和敌视等等;一边用母亲、陈师傅 (有着类似父亲的角色 )、姐姐的亲情给在社会上失意的小六搭建了一个 “爱”的避风港, 一个 “家”的怀抱。 并用亲人们一个一个地逝去及远离造成一种对比效果,小六的边缘化处境也由此凸显。在影片的后半段,清纯、美丽的残疾姑娘和小六成了知己,从表面上看,小六的边缘化处境似乎开始

6、有了转机。然而,事实却是:由于残疾姑娘自身的边缘化身份 这从旁人的闲言碎语和鄙夷的神情中不难理解,她和小六的惺惺相惜更加确认了 “他们 ”的边缘化处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温情闪光和人世的悲凉。 而残疾姑娘的死,则加剧了这种悲凉, 它同时也斩断了小六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依恋,正如片中所说: “姑娘的舅妈失去的是他的亲人,而我舅失去的是他的世界。 ”由此可见,调动一切创作元素极力铺陈小六的边缘化处境,是导演王焕武在处理智障人士这一边缘题材时的创作策略,其意图则 “是为了唤起全社会对伤残弱势群体的关爱 ”。其实,在新世纪的当下,对边缘题材的选择似乎并不是偶然的,无论是第六代导演的

7、作品还是一些作家的“底层写作 ”,都体现出了这一质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精神的自我救赎。二、民俗展示“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兼具有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的双重特征, 渗透于人的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方方面面。 ”“有研究者曾经说, 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共同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民俗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沉积下来的, 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大众集体选择的生活模式和意识规范,是民族、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凝聚体,所以有着民俗特色的影片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往往能够得到人们的

8、青睐。 ”导演王焕武显然是深谙此理的。他在影片中充分运用民俗这一看点,从多个角度极力展示民俗传统文化的部分,从而使影片具有了一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蕴涵。首先就是小六所钟爱的民间泥塑艺术。小六从小就喜欢捏泥人,而且在这方面也极有天赋 为了使情节更加有吸引力, 大多数导演在演绎智障人士这一边缘题材的时候,总会赋予他们各种超乎寻常的技能,如“飞毛腿 ”阿甘阿甘正传、“数字天才 ”雷蒙雨人。导演王焕武也不例外,不过他赋予小六的技能是 “捏泥人 ”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经由此举,导演王焕武顺利地实现了泥塑艺术和主人公小六之间的联结,而且,与阿甘正传和雨人不同的是, “捏泥人 ” 对于主人公小六而言,

9、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他生命世界的全部,是他用以表达自身情感世界、与人交流沟通的唯一方式。于是,我们看到小六在泥人陈那里拜师学艺时的欣喜,在姐夫丢弃他的泥人后的愤怒和反抗,在被送到不能捏泥人的世界 福利工厂后的悲痛欲绝,也看到他在母亲、陈师傅去世后用泥人来寄托哀思,在残疾姑娘搬来后执着地用泥人来表达爱意的举动。由此可见,民间泥塑艺术已经成了影片情节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以外,导演王焕武还设置了一个静态的彩塑泥人斗士的近景镜头。用作场景之间的转换,它似乎也是小六与命运顽强抗争、自由不羁个性的象征化表达。在小六向泥人陈拜师学艺这一情节段落中。我们得以简单了解泥塑艺术的基本工艺和它的艺术精神:就像

10、泥人陈所说的: “这老天爷呀,他造万物,也造出各种各样的人来,又让他们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咱们这捏泥人啊,就要把他们看透,然后把他们捏出来。 ”;要想使做出来的泥人坚硬, 还要在捏之前, 即“和泥 ”时对泥进行反复地摔打。 其实,泥塑艺术早在民间流传甚广,自元代以来就有,它是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做出的精美小巧的工艺品,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 “泥人张 ”和无锡的惠山泥人。片中的 “泥人陈 ” 无疑是对北方传统民间艺术 “泥人张 ”的化用,其所蕴涵的艺术精神是一致的。其中类似私塾式的师徒传授模式,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的传统文化观,和泥塑艺术一起。共同构成了片中民俗展示的主体文化景观。其次,作为主人公生活的场所,片中逐次呈现的四合院、木制窗棂、还有那极具象征意义的古老屋檐一角,都呈现出旧式建筑古朴凝重的风格。它与人们的服饰一起,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也渲染了小六身处的这一人性备受压抑的时代、社会环境。还有那门前的红灯笼,简单的结婚仪式,同样是那个年代民俗生活形态的再现。除此以外,还有陈师傅每天用以健身的太极拳等,都是片中所展示的多样化民俗文化景观的一隅。由此可见,以泥塑艺术为主体,构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是导演王焕武在创作本片时所采取的文化策略。它对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渲染小六的诗意人生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