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75078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一、 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一)专业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了实施21世纪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了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进行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我们进行高职专业教学改革。(二)专业教学改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挑战,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

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制造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各地区为提高竞争力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其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要求高职教学要不断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教学改革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省工业基地的技术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适应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高科技化发展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制造业,使得行业观念需要不断更新。而机械专业一直沿袭过去大学本科专业模式,专业课程

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技术有余,先进技术不足,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主干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技术发展。 (四)专业教学改革是为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适应岗位群的需要 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经跨越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应用背景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面向整个工业,甚至是建筑业和服务业。这就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机械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是其它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年增长10%,5年后将增长4倍。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8月

4、16日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来牵引。邱晓华表示,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50%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1世纪制造业

5、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因此,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中国已加入WTO,外资进入中国将使制造业出现更迅速的增长,对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地上升。 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机械行业的现状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企业的发

6、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加工技术。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培训方式不能适应机械行业的要求。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向数控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等应用性人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机械人才的培养基地,由于我省改革开放同南方城市相比较晚,导致大量制造业人才外流。因此急需大量的高等复合型技术人才。从近几年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从事技术类毕业生为65%,从事管理类的毕业生为14%,从事专业营销类毕业生为9%,专业对口率为88%,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较高,且毕业生已连续多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急需加大投入,加快机械类高职人

7、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我院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21世纪的未来若干年内,机械专业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专业,78%企业急需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等专用设备的普及,数控加工机床及计算机控制自动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高等应用性人才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详见附件四: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特色,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特色鲜明

8、的,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师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探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多方面工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解放思想,改革教育观念,打破旧有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服务社会,依靠社会,以产

9、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放在应用上,为此应我院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出的学生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以实验课、金工实习、实训、能力培养为主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总量,力争经过23年,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接近1:1。在院党委支持下,我系已对今后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今年对实验室投资40余万元,建

10、立了先进的数控实验室。使我们的数控实训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给学生今后开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划在23年内,力争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为全面推行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我系已与4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科研基地,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联系,探索厂校结合的新路子,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除加大高学历

11、、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提出了机械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程是:用35年的时间,做到每位教师上好两门专业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掌握一种专业技能。为此我们将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根据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的要求,我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校际交流,采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满足21世纪高职高

12、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改革特色构建了“一五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建立了人文模块、基础模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检测与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五大模块,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人文模块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基础模块培养学生机、电方面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加工与设计的能力。检测与控制模块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控制及数控化改造能力和机械加工检测环节安排与实施的能力。专门化模

13、块是针对机械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的三个专业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一个来发展数控专门化、模具专门化、设备维修专门化。构建了“三三制”的育人方式 构建了“三个不断线”和“三个结合”的育人方式 “三个不断线”教学模式是指: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素质教育不断线;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不断线。 “三个结合”是指坚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对高等到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构建了“三明治式2+1+2+1”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2个学期实践教学1个学期,再理论教学2个学期再实践教学1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学

14、生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构建了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 即按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建立了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详见附件一教学计划37页)(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见下表)(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分解表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上。实现其特色的关键是教学环节设计,师资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上。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抛弃了一直沿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

15、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重能力的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以岗位能力要求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方针,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使学生具备掌握专业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加强专业理论,完成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发展多种专业技术打下基础。立足专业理论的稳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老三段模式,专

16、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间断。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不断线:在第、二、四、五学期分别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CAD/CAM、英语和专业外语阅读。对于英语课的教学适当提高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和规范考核方法。应重点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听、说等应用能力的缺陷,革新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边听边说边练习。同时,采用课外英语角,专业课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英文版专业教材等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