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743754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解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讲1(2017新课标卷26)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C)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C项

2、正确。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战前唐太宗生病,但并没有指出唐太宗生病导致了战争失败,且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2(2017新课标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C)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理解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

3、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A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排除B项;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2018衡水中学)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C)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自带

4、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项错误。4(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D)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5(2018石家庄)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

5、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D)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解析据材料信息,“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不能体现以大驭小特色,排除A项;B项“开启”表述不当;监察御史“代天子外出巡狩”,不是制约相权,排除C项;监察御史的权力来自于不断强化的君主,故选D项。6(2016全国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6、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7(2017海南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

7、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