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47436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仔细读完一本著作后,信任大家的视野肯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共享。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还是在中学的时候。因为看到其中有两个字与我的名相近,始终认为是莫大的缘分,所以对它还有些印象,但也只记得这曾经是语文老师强力举荐过的一本读物,她的初衷是希望我们在课余时间能够多读些书,了解一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学问。缺憾的是当时的我性情极为浮躁,实在很难静下心,觉得即使看了也是一种奢侈,之后不久就把那本书抛在了脑后,不再理睬。时间一晃而过,如今的我已经踏进了高校的门槛。想着买些书打发在

2、高校里的闲暇时间,一进书店,此书便映入眼帘,只是书架上摆放的都已加上“新版”二字,旧迹难寻,而又想着应当是融入了更多的精华,于是马上买下,并且趁着寒假仔细看完。在谈我对这本书的感悟之前,我想先说说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是我特别敬佩的作家之一。当然,我并没有像时下流行的“追星”一样了解过这位作者的血型、星座、爱好等的细枝末节,只是通过看书中对作者的简洁介绍和个人对书中文字的联想去了解作者本人,或许这样也还很肤浅,因此我仅从我个人方面表达对他的崇敬。我敬佩他,不因为他拥有渊博的学识;不因为他拥有洪亮的名声;不因为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只因为他有放下这一切的决心;只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只因为他有

3、容纳是非的胸怀;只因为他就是他,而不是谁都可以仿照的别人!文化苦旅这本书主要由“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组成。在“中国之旅”中作者踏遍了中国文化的一条条天地之线,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串联起来,带给我们一场异彩缤纷的文化盛宴。“世界之旅”更是作者冒着生命威逼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后汇编而成,其中对当代世界文明作了全新思索和紧迫提示,而最终的“人生之旅”尤其发人深思。作者通过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生平经验向我们讲解并描述了何谓“苦旅”。语言感染,使人

4、深切体会到那些文学巨人们所要面对的心酸而荡然的人生。只是我照旧不知结束本书的那简短一句“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是作者对过去人生的一次总结,还是对将来人生的一种猜想,又或者是其他。假如要说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我想借用一下黄佐临的四字名言:可喜,惋惜!可喜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极好,写了一本好书。惋惜的是拿着这本书的我却称不上是个好读者。举个事实说明:记得两年前曾看过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书山居笔记其中同样也有对山西商人从发展壮大到衰落破败的描写,只是当时我还暗自笑话,觉得它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自发形成的作用于通商贸易的队伍,何必费如此笔墨,竟完全没有深想!如今再看,着实汗颜。周国平先生在思想的星

5、空中浅谈过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当具备的特征。他说了三点: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其次,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尝,自知以上三点未能有一点达到,因而就只能粗略的说一些书中让我感想较多之处了。在第一部分“中国之旅”中作者将中国各个地区相连接,记录了中国的很多文化遗址,无论是山水如画的南方还是壮丽旷达的西北,都深藏着他那厚重而冗长的脚印,都蕴含着他那对文化孜孜不倦的渴望与追求。值得一谈的是,在作者的众多遗址记录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两个人苏东坡与王圆箓,他们都曾为中国的文化尽过一份心力。我信任许多人都知晓苏东坡与黄州赤壁,却极少人会知道王圆箓,但是假如说起莫高窟我想就应当没人会感到生疏了

6、。王圆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莫高窟的主子,而他本人却只是那个时代随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他的一般越显他的名贵,作为一个道士的他竟能为以佛教文化为主的莫高窟投入一生的心力!假如说发觉莫高窟是他人生的一次机缘巧合,那么更可以说是他辛勤努力之后的意外收获。站在一个一般人的角度,我对他有无限的赞美,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我却如鲠在喉,张口难言。终归,莫高窟“生”于他,“死”于他。莫高窟虽由前人所建,但在近代却是他第一个发觉,没有占为己有而让它暴露于阳光之下,是他让世人知道了莫高窟的存在,但也是他间接让莫高窟走向了深渊,与天一阁一般进入了难逃的时代浩劫。但仔细想想我这种观点也是自私的,这不能怨他。作者

7、也曾设想过一种可能:拦截下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掠夺。可是,即使拦下来,在中国动荡的近代社会里又有何处容得下文化的自由发展,也只是迟一步的浩劫,来得更深,更彻底,最终能存留的也只会是一如往初的叹惋。所以更加精确的说法是,莫高窟是生于那个时代,死于那个时代,文化浩劫的来临不是人错了,而是那个时代本身的错。作为文科生的我始终以来都并不喜爱学习中国的近代史,但有应当的敬重。正如作者在文中的告诫:历史就像一件旧家具,抽掉一个重要环扣就会全盘散架。这应当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思吧!苏东坡也算是历史上带有传奇色调的一个人物,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官场上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上的巅峰,只是我想说的却是苏东坡的成熟。作者

8、在文中写道:成熟是一种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须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最终停止向四周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看到这里之时我并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心底里有一个疑问:我,成熟了吗?“世界之旅”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曾在世界史上风靡一时的古代文明,只是不知是被作者文字的打动还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提升,看得愈深,愈是心疼。在各大文明辉煌绚丽的一刻“盛极必衰”的契机也似乎已经到来,就如同在天空中一闪而

9、过的流星,那样绚丽,那样美妙,但又太过短暂,留不住永恒。而今,我想说说的是作者在欧洲考察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危急事务:西班牙北部昼夜常见的凄厉警笛,在巴黎与阿姆斯特丹发生的重大失窃,以及在法国图卢兹这座“最安静”的城市遇到的大爆炸等。作者以欧洲文明为坐标来找寻中华文明短处的同时也明确说出了欧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烦,而对于我们这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在追逐当今时下所谓潮流的过程中也能否拒绝一味抱歆羡和追慕的看法作一些更深化的总体思索?谈及“人生之旅”我才真正知道“苦”之由来。“苦”并非指旅行之苦,而是苦在创建,苦在人生。作者在本书中所谈及的文化代表有些是历经家庭的苦痛,有些则是历经社会的苦痛,而作者本

10、人,两者都有。可能我被此书如此打动的缘由就在这吧,有经验才会有情感,有情感才会有感动。或许此刻会有人不解:文化与人生会有着怎样的必定联系?为何作者会选择在最终从文化过渡到人生来结束本书?我想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就姑且自己先做个答案,或许也可以成为其他人思索这个问题的一个提示。文化在发达之后,根子上仍旧是生命的痕迹,我在上文中也有所提起。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那么多古迹都是多数名贵的生命在支撑,而只有将“人生之旅”写入其中才能道出“文化苦旅”的本质吧!只是一个人原委要担当多少的人生之重才能扛起文化这份责任?谢晋的哽咽,巴金的愁闷,黄佐临的缄默,那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气息,那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呼喊与

11、彷徨,原委在他们的身后有着怎样的无奈?原委在他们的身后又暗藏着怎样的光辉?我不敢也不愿再说下去,未曾经验又怎能评价!我只是一个一般人,好像对自己没有什么期许,只希望自己在这嬉闹的时代,不说了解,至少明白这人生之“苦”吧!看完这本书之后回顾作者所写的全书内容,又对作者多了一份赞美。虽然作者是以文化为主线,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文化与生态紧密的结合。尤其喜爱作者所写的杭州宣言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漂亮,关于人间。我不知道现在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多少中国人的关注,是否要等到城市已被垃圾沉没再也找不到从前的繁华;水中已是重度污染,再不见往日之澄澈,再不见鱼儿的游戏;天空好像乌云遮挡,再难有书中的蓝

12、天白云;雾霾已经席卷全国,白天也看不见四周的人群,我们才会知道我们应当关切些什么。假如肯定是这样,那么文化末日也将来临。不在乎有多少人在振臂呼喊,只在乎有多少人在静默行动。我内心的想法就有如作者的感慨: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须要我们谢恩!正中进步成长。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绚丽,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高深莫测的力气。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终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共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呈现给我们那一到处古迹背后的辛酸

13、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高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 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找寻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找寻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找寻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 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定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找寻一

14、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 余秋雨的远行不情愿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确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 当他浪迹天际,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照旧壮丽,石像.壁画依旧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改变,犹如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美

15、。它曾遭受浩劫,多年后的今日,那神奇又充溢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隐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为一名教化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从中找出了丝许的感觉。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九三年起先从上海戏剧学院辞职后,便渐渐地行走在青史曾经驻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独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写着一段段亲身感悟。或许作为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尝试这样的一种体会,这种苦行僧般的高尚,我们只是以另一种特别的方式在传承着这样一种精神。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

16、学。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务呢,又是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全部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升,历史古迹所隐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似乎亲身经验过了一般。那我们的教书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与学生们做着不同的互动,在同他们的沟通中,我感觉到他们对学问的渴望,此时作为一名教化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骄傲。我们在静默耕耘的同时,看到学生们欢乐成长,在学问的海洋中畅快的游历着,我感觉到无比欣慰,感觉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观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