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05041192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732583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0504119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0504119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0504119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0504119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0504119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0504119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0504119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 文(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第卷 选择题部分(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

2、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3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4明代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材料反映了明代 ()A农民合理

3、施用肥料改造自然的思想B利用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业产量C商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D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和应用5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6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7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

4、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这一现象反映了 ()A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B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C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D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8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

5、展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9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10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政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

6、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11北宋时期,张择端措画清明上河图、瓦舍出现、柳水的词在市井间广泛传唱等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 ()A城市经济繁荣B自然经济缓慢解体C文化的平民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2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13

7、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14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针对这一状况,汉初期统治者 ()A实行休养生息B废除秦朝货币C采取抑商政策D鼓励发展农业15有史家描述:西汉时“经商为富的,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

8、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商人谋求政治地位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C农民地位比商人高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1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耕经济的领先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D重农抑商的风气17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

9、“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18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上述材料反映出 ()A欧洲生产力水平下降B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C土耳其帝国崛起控制东西方贸易D导致欧洲贸易中心转移191493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

10、范围。这一史实主要可用来论证新航路开辟促成了 ()A全球性国际秩序建立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世界性国际分工出现D国际政治力量中心转移20“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B刺激了西欧的殖民扩张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D促进了英国制造业发展21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A商路中心的转移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D贸易规模的扩大22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

11、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B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D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23表4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据此推知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B黑奴贸易的发展和泛滥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24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

12、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形成25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1832年,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 10 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以上英国历史上的改革最能反映 ()A立足改善民生进行改革B民主化进程大大加快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变革D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政策26马克思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

13、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基于()A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B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C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D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27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法国对英国输入的煤、铁、机器、纺织品等减税;两国对禁止输入的项目完全解禁。该条约与英国航海条例相比,其共同点是 ()A都利于本国拓展世界市场B都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C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D都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28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A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29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分析19世纪西方兴起的原因时,说道:欧洲人先是买了亚洲列车上的一个座位,然后买了一节车厢。弗兰克的核心观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