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73206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三年级阅读训练三年级阅读训练 太阳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1.加的句子在文章中起作用。 2.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3.在中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这段话写了太阳和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翠鸟 翠鸟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最鲜艳的是它的羽毛。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

2、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外形的眼睛的嘴 的小爪子的羽毛的翠鸟 2.用“”划出表示翠鸟羽毛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先写再写,中间用把两个内容连接起来了。 4.仿照这段话的写法,写写你喜爱的小动物,可以把小动物的外形或活动情况写下来。 乞猫 古时候,赵国有个人家老鼠很多,已成一大患。于是,这个人就到中山国找猫,中山国的人把猫给了他。但这猫能捕老鼠,喜欢吃鸡。一个多月后,老鼠是没有了,但鸡也全部被猫吃完了。他儿子感到这件事麻烦了,便对父亲说,何不把猫赶走呢?其父说,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我们真正的大害是老鼠。它们吃我的食物,毁坏我的衣服,损伤我家的器械,把墙壁掏了洞,那样我们将又饥又寒,这不比没

3、有鸡害处要大吗?没有鸡,只是吃不成鸡罢了,而得到温饱这才是大事呢,怎么能把猫赶走呢? 1. 组词。 捕壁饱除洞 哺避泡徐筒 2. 按照要求,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老鼠毁坏了我的衣服。 “把”字句: “被”字句: 反问句: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前面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萝,笸萝了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针线包上绣着个红五星,特别引人注目。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北京。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窑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 1.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填空。 笸箩里放着、和。 3.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4.“

4、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这句话中的“它”是指;这句话含着的意思应该选下面第种。 邓奶奶把针线包带到了北京。 邓奶奶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带到了北京。 5.作者看到了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想起了什么?请用“”在原文中画出来。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 看拼音写诗句。 bi chun dn do hi hsh f xu ( ) ( ) 2. 比一比,组词。 夏徒壮 复徙状 3.这首诗中有两个句子,经常被后人用来劝说青少年不要荒废学业,要勤奋努力,将来才能不后悔。这两句诗是:( ) 。 猕猴桃盛产于周村,这里群山吐翠,终年云雾缭绕。春雨绵绵时节,猕猴桃树

5、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初夏时,它伸展着嫩绿的枝叶,承受着阳光的沐浴。它从叶柄间长出一簇簇花蕾,不久就开出米黄色的小花,显得那样素雅大方、朴实无华。花谢后,便长出小小的果实。盛夏时节,像珠子似的猕猴桃躲在掌形的树叶下悠闲地生长着。秋天来临了,那一串串长圆形的果实挂满枝头,真惹人喜爱。成熟了的猕猴桃的外皮灰中带有棕黄色,摸起来毛绒绒的,十分有趣。 1.这段话的第1句介绍了猕猴桃盛产于什么地方,从第2句开始是按顺序写的。 2.加横线的句子中,写猕猴桃形状的词是。写颜色的词是。、写出了猕猴桃的多。 3.按猕猴桃的生长过程,给下列词语编号。 结果长叶开花长蕾 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5

6、.填空。 的甘霖的枝叶的果实 有一只小兔,长得又聪明又可爱,狠心的狼一心想吃掉它。 2 狼让狐狸来帮忙,说:“你去把小兔骗来。” 狐狸找到小兔,一本正经地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狼死啦,它再也不会害你了。” 小兔不想信,就走到狼那里,从窗口望去,只风狼躺在床上,眼睛和嘴巴闭着,真像死了一样。 小兔想了想,故意把头伸进窗口,自言自语地说:“狐狸说狼死了,我看它没有死,死狼的嘴巴总是张着的。”狼听了,马上把嘴张开来。 小兔知道狼在装死,就大声喊道:“牛伯伯,马叔叔,山羊哥哥,大家快来呀!狼死了,我们把它扔到河里去吧!” 狼吓得赶快爬起来,飞也似地逃走了。 1.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2

7、. 自言自语: _ 飞也似的: _ 3. 造句。 一本正经_ _ 4.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5. 这则故事主要说明 小兔很聪明;狐狸会骗人;狼很凶狠。 美丽的南沙群岛片段 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天水相接,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 龙虾 燕鱼 海龟五彩缤纷 令人心旷神怡 碧波浩淼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1.用波浪线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俯

8、看 仿佛将来 挥舞 4.照样子再写几个词。 一簇簇、一团团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大作家的小老师 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1、在文中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她是我的老师”中的“她”是指;“我”是指。 3、小姑娘成为大作家的老师的原因是什么呢?用“”画出有关句子。 4、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 。 恐龙 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3 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梁龙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

9、一架移动的吊桥。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一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在文中划出来。 3、短文写了哪几种恐龙? 4、抄写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再填空。 比喻句: 这句话把 比作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这段话是围绕 来写的,突出了句子中“ “这个词语。 2、

10、文中运用了好多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 的特点。 如句子:“ “,把 比作 ;又如句子” “,把 比作 。 3、仿照这样的方法,你也来写写 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荷花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1、用直线画出文中写荷花的句子。 2、用你的笔简单地画一画文中的这些荷花。 3、这段话除了写荷花还写了 ,用曲线画出句子。你知道它的特点是 、 、 、 ,是从这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 、 、 。 海底世界(

11、片段)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1、这段话的中心句是 。 2、仔细阅读这段话,完成下面表格 动物名称 4 活动特点 3、为了说明它们的活动特点,作者采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等方法。请你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句子 ,方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 ;句子 ,方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 在一株大树下,乌鸦碰到了一只浑身长满黑毛的猪。 哈哈

12、 这个黑家伙 多难看呀 乌鸦说 猪向四处看了看,发现说话的是乌鸦,也就说:“讲话的,原来是一个黑得可怜的小东西!” “你说谁?你也不看看你算自己!”乌鸦气愤愤地说。 “你也看看你自己吧!”猪也很气愤。 它们争吵了一阵,就一道去池塘边,证实谁更黑得难看。它们从水里照了自己,又互相端详了一下,谁也不开口了。但乌鸦忽然高兴起来:“其实,黑是漂亮的。” “我也以为黑是很好的。”猪也快乐地说。 、给短文加个题目 、给第自然段加上标点。 、解释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端详: 、把句子补充完整。 )乌鸦很气愤,那是因为 )因为 ,所以猪感到很快乐。 、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地点的词,再用双竖线“”把短文分成两段

13、。这样分段,是根据的变化来分的。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吗。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