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7269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06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506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506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506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506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06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06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代号:2506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试题2015年7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 C )的画线活动。A有意识 B表达思想 C没有表现意图2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A )。A弗兰兹.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3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 B )。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4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 C )”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5,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A )。 A,对话 B讲述 C临

2、摹6(C )需要进行制版、印制后才能最后完成作品,所以兼有绘画、设计和制作的特点。 A油画 B水彩 C版画7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 )。 A油画棒 B铅笔 C毛笔8( A )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 B陶行知 C蔡元培9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 )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C天赋10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 C )、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A教师仔细具体地指导 B家长给以提示帮助 C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色彩的( 明度 )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12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 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教师与( 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卢梭将感觉经验看做是对儿童进行( 智育 )的前提。 15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 手工 )三大方面。三、筒答题(每

4、小题10分,共40分)16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答: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第二,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第三,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17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答:(一)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韵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二)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 (三)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

5、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四)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18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的内容是什么?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投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1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有哪几个方面的注意点?答:第一,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一方面,活动目标应适应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活动目标应把他们

6、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即把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落脚点,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二,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目标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整合;二是活动目标要考虑美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整合。四、论述题(共30分)20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答: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

7、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婀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刨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恬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 环境

8、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试卷代号:2506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试题 2015年1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 A )。 A手的控制能力 B作画灵感 C绘画能力 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

9、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 B )为主的教学模式。 A绘画欣赏 B手工制作 C雕塑雕刻 31923年幼儿教育家( B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4(C )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A23岁 B34岁 C45岁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 C ),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入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

10、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 A )、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 A装饰阶段 B兴趣阶段 C游戏阶段 7( B )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在折叠、粘贴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工具。 A23岁 B34岁 C45岁 8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鸦”期、“象征”期、( A )。 A“概念画”期 B成熟期 C形象期 9( B )是给生活中的某些日用品、工艺品的表面装饰上图案纹样,使它更加美丽、引人喜爱。 A写生画 B装饰画 C临摹画 10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

11、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 B )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A兴趣 B年龄 C能力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生活现象 )。12探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运动中进行。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 (解释学循环 )”的方法。 13(写生画)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14阿恩海姆以(格式塔 )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15陶行知曾提出幼稚

12、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 ),反对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开展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需要作哪些准备?答:第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确定绘画的种类、内容。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毛笔。 第二,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计划,目标要明确,考虑要周密。 第三,准备必要的工具、材料。要根据教案准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 第四,如有必要,准备相应的范画、写生实物等。17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有哪些?答: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

13、力和制作能力。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18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答: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

14、“审美期待”的中介。 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9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答: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四、论述题(共30分) 20简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 答: 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元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幼儿用画笔描绘事物的初期,不大考虑画笔的色彩,用什么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