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725403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法律经典案例分析范文.精品文档.明月何时照我还?田永能否顺利拿到学位证。原告:田永,男,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物理化学系94级学生。被告:北京科技大学。 案情:1994年9月,原告田永考入北京科技大学下属的应用科学学院物理化学系,取得本科生学籍。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老师发现。监考教师虽未发现田永有偷看纸条的行为,但还是按照考场纪律,当即停止了田永的考试。北京科技大学于同年3月5日按照该校有关考试的规定,认定田永的行为是考试作弊,并根据“凡考试作弊者,

2、一律按退学处理”的规定,决定对田永按退学处理,4月10日填发了学籍变动通知。但是,北京科技大学没有直接向田永宣布处分决定和送达变更学籍通知,也未给田永办理退学手续。田永继续在该校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参加正常学习及学校组织的活动。 1996年3月,原告田永的学生证丢失,未进行1995年至1996年第二学期的注册。同年9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学为田永补办了学生证。其后,北京科技大学每学年均收取田永交纳的教育费,并为田永进行注册,发放大学生补助津贴,还安排田永参加了大学毕业实习设计,并由论文指导教师领取了学校发放的毕业设计结业费。田永还以该校大学生的名义参加考试,先后取得了大学英语四级、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

3、BASIC语言成绩合格证书。田永在该校学习的4年中,成绩全部合格,通过了毕业实习、设计及论文答辩,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及毕业总成绩全班第九名。 但1998年6月田永毕业时,被告北京科技大学的有关部门以原告田永不具有学籍为由,拒绝为其颁发毕业证,进而也未向教育行政部门呈报毕业派遣资格表。田永所在的应用学院及物理化学系认为田永符合大学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但由于学院正在与学校交涉田永的学籍问题,故在向学校报送田永所在班级的授予学士学位表时,暂时未给田永签字,准备等田永的学籍问题解决后再签,学校也因此没有将田永列入授予学士学位资格名单内交本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原告田永认为自己符合大学毕业生的法

4、定条件,被告北京科技大学拒绝给其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是违法的,遂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田永诉称,其一直以在校生身份在北京科技大学参加学习和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完成了学校制订了教学计划。并且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已经达到高等学校毕业生水平。然而在临近毕业时,被告才通知其所在的系,以其不具备学籍为由,拒绝给其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和办理毕业派遣手续。他认为被告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因此,其请求法院确认被告行为违法,并责成被告为其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和为其办理毕业派遣手续。 分析:1、本案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为什么?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某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

5、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这些单位、团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不存在平等的民事关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他们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争议,不是民事诉讼,而是行政诉讼。2、本案被告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不准正常补考,如确实有悔改表现的,经教务部门批准,在毕业前可给一次补考机会。考试作弊的,应予以纪律处分。”第二十九条规定应予退学的十种情形中,没有不遵守考场纪律或者考试作弊应予退学的规定。3、人民法院对该案应作出怎样的判决?为什么?1、被告北京科技大学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原告田永颁发大学本科毕业证书;2、被

6、告北京科技大学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60日内召集本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原告田永的学士学位资格进行审核;3、被告北京科技大学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履行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上报原告田永毕业派遣的有关手续的职责;4、驳回原告田永的其他诉讼请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应当维持。上诉人北京科技大学认为被上诉人田永已不具有该校学籍,与事实不符,不予采纳。学校依照国家的授权,有权制定校规、校纪,并有权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但是制定的校规、校纪和据此进行的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必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7、北京科技大学对田永按退学处理,有违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是无效的。北京科技大学在诉讼中提交的从教学档案中调取的证据,虽然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被告不得在诉讼过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的情况,但是由于无法证明这些证据是在作出按退学处理的决定时形成的,故法院不予认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应当维持。上诉人北京科技大学认为被上诉人田永已不具有该校学籍,与事实不符,不予采纳。学校依照国家的授权,有权制定校规、校纪,并有权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但是制定的校规、校纪和据此进行的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必须符合法律、

8、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必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北京科技大学对田永按退学处理,有违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是无效的。北京科技大学在诉讼中提交的从教学档案中调取的证据,虽然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被告不得在诉讼过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的情况,但是由于无法证明这些证据是在作出按退学处理的决定时形成的,故法院不予认定。是台前还是幕后?“大跃进”为何频频对“红颜静”攻击网上帖子 疯狂辱骂 张静,22 岁,大专学历,在一家企华公司工作。自一年前迷恋上网后,每天上网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张静回到家中,向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脑,走进了她熟悉的网络世界。令她没有想到

9、的是,当她刚刚进入经常去的西祠胡同网,闯入眼帘竟是一篇记昨日输红了眼睛的红颜静的攻击性帖子。该文章使用了耍赖骂娘、狗急跳墙等侮辱性词语,对红颜静评头论足,称其为四祠著名的交际花等。而这个“红颜静”,正是张静的网名。张静看到几篇帖子均出自一人之手,发帖子的人网名叫“大跃进”,于是立即回了一个帖子,要求大跃进这个网民停止继续散发侮辱、她人格的行为。然而网名叫大跃进的人,不但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更疯狂地在网上散发侮辱红颜静的帖子,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在其他公开讨论版上扩大影响,其中发表的刺刀插向“小猪寂寞 ”的软肋文章,称红颜静是水性扬花的网络三陪女、网络色情场所的代言人,并声称自己和红颜静有特别的男女

10、关系。看到这些连续不断出现侮辱自己的帖子,张静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那段时间,她整天精神恍惚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尤其是这些带有侮辱性的帖子,被她的同事和众多网友看到后,更让她痛苦不堪。“人家会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不骂别人就骂你?你肯定有问题,这对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张静一说起这事就想哭。网上谩骂不负责任 虚拟网名对应真实的人,张静将俞凌风告上法庭。结果:2001年 7月 11日,这起被受网民关注的的全国首例网络虚拟主体之间引发的名誉侵权案,在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公开进行了庭审。许多网友不顾天气的炎热,纷纷前来旁听,将一个不大的法庭挤得满满当当。俞凌风在庭上称,根据 龙西祠胡同网站的提供的大

11、跃进真人姓名资料,大跃进的真名叫岳进而不是他本人。那么在网上发帖子谩骂红颜静的大跃进,究竟是不是生活中的俞凌风呢?在开庭之前,法庭为了证实这一点,根据原告张静的申请,专程前往北京e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调查。北京e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调出了大跃进、华容道这两个网民的大量上网次数、时间及IP地址,随后,法院根据原告张静提供的大跃进做 5月 22日至 6月 21日期间上线发贴 情况和时间,有来到江苏省公众多媒体电信公司,查出了大跃进、华容道这两个网名的上网电话,结果是这两个上网主叫号码均出自一部电话。为了进一步确认俞凌风与主叫号码之间的关系,法官向俞凌风作了一次询问调查。结果证实了在网上发帖子谩骂红颜静

12、的网民大跃进的人就是生活中的俞凌风,那么是否就可以证明,俞凌风侵犯了张静的名誉权?庭审中,原告张静出示了公证过的,大跃进在网上谩骂红颜静的帖子,同时还出示了网友聚会时合影的照片,说明他与被告不仅在生活认识,而且也被众多网友熟知。原告的两个证人也出庭证明他们不仅熟悉原告张静,而且也认识被告俞凌风。正是由于原被告在 现实生活中有国接触,彼此都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对本案的审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法庭展开了辩论。被告代理人认为,在网络,侵害人对一个虚拟网民所实施的诽谤、侮辱行为,不可能导致网民使用人在现实社会中受损,因为一般的网友是根本不知道虚拟 ID背后的真实身份,也不会相信这种言论的真实性。原

13、告代理人认为,原告是以真实身份在网站上注册登记的,她的网民在西祠胡同网站中在线时间较长,现在仍在主持并管理一个较有影响的版块,其真实性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她与被告共同参加了数次网友聚会,在一齐打过牌,在公开聚会中,主持人会介绍各自的身份、网民,也就是说通过网友的聚会、接触,原被告都具体化了。就是说原告是真实的,不是虚拟的。 法院判决:名誉侵权成立 被告要赔礼道歉还要支付精神抚慰金庭审经过调查后认为,网络空间尽量是虚拟的空间,但在网络上发生的行为是实实在在的,它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自然人真实行为的体现。原被告虽然各自以虚拟的网名红颜静、华容道、大跃进登陆网站,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网友聚会已经相互认识

14、,相互知道网名所对应的自然人,而且原告的网名及真实身份为第三人所熟悉,至此知道对方真实身份的网友间在网络的交流,并非局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这种交流是以网络为载体,对现实生活已经产生了影响,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 法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01条、第120 条的有关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之规定,及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当庭作出判决:被告俞凌风停止对原告张静名誉的侵害,并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之内,在西祠胡同网站上向原告张静赔礼道歉,道歉内容须经法院审核,如被告拒绝赔礼道歉,法院将在一家全国性的网站上公

15、布判决书。被告俞凌风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向原告张静支付精神损失抚慰金人民币1000 元。网拍第一案,让现行法律犯难一位网民在网上以116元的价格拍到了一辆二手帕萨特轿车。然而,当他兴冲冲与汽车经营公司联系要求兑现时,却遭到严辞拒绝。于是,该网民把交易员和汽车经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履行合同。由此引发了国内网上竞拍第一案。由于本案涉及到网上拍卖这一新型的经营方式,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而引起了网络界和法学界的极大关注。网上拍卖纠纷是新类型案件,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十分重视,经多次预备庭,2002年9月28日,正式开庭审理此案。原、被告律师旁征博引,展开激烈的法庭辩论。被告律师认为,

16、本案中,永达公司的本意是输入起拍价10万元,从未授权任何人输入10元的起始价,当时,公司员工第一次向易趣网上传竞买信息,因未能马上看到页面显示,以为不成功,便在10分钟后再次上传,标明起始价10万元。公司在易趣网“永达汽车”付费店铺主页上刊有公告,明示所有二手车6万元起拍。因此,10元的起始价并不是公司真实意愿的表示。至于易趣网的数据库资料也是10元这一情况,本律师请教了有关专家,分析有几种可能性:1.网络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2.黑客侵入修改数据;3.永达公司员工有可能操作失误;4.网站管理人员人为修改数据。究竟是何原因,就现有技术而言,很难查清楚。即便推定是永达公司员工操作失误,导致竞买人以116元买到了一辆二手帕萨特轿车而要求永达公司履行该合同,这无疑对永达公司是极度不公平的。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案实际情况,同一件商品上传过2次,并且起始价10元并非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可以认定永达公司对形成本案所涉及的电子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