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别通理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724654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脏腑别通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脏腑别通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脏腑别通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脏腑别通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脏腑别通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脏腑别通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别通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脏腑别通理论什么是脏腑别通?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 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 相通;肾与命门相通。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 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 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这样就构成 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 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 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脏腑别通图黄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

2、 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 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 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 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 方法止喘。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 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尝用麻 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针 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

3、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 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 (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二、脾与小肠通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 物,小肠的分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脾 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 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内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 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 食不化。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 腹自痛。这些虽在说脾病,也可看作小肠

4、受盛异常的病变。因此小肠 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袪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小肠吸 收不良肠鸣泄泻,则健脾助运并加分清利湿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实大 便,治脾亦即治小肠。临床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便溏清稀,胃纳不佳,此常见于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小肠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证属脾胃阳虚,可以黄耆建 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又如金匮之黄土汤治远血,吴鞠通认为 粪后便血,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湿热同科。病因责在小肠, 但以黄土汤温脾摄血,其实即是脾与小肠通治之例。针灸常以小肠经之腕骨穴减肥。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 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

5、认识 无不认为在于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 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 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 小肠通的用例。三、心与胆通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 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与情志有阙,在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领 域中,起着相当之作用。心主血脉,胆助消化,心主君火,胆主相火, 胆之排泌精汁,主三焦升降与痰湿的形成密切相关,其功能失常,常 可导致血脂升高及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硬塞、心律失常 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绞痛之形成与高脂血症有关,而胆 囊炎,胆石症、胆道

6、梗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心病从胆论治,以小 柴胡汤、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报导很多,以小柴 胡汤、温胆汤治失眠也很有效。而胆病从心论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 治疗慢性胆囊炎也有一定效果。目前以胆心同治治疗心脏病或胆病, 其疗效似较单纯治胆或治心要高效的多。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 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此外奇 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三 陽 18 (開) 少腸(無)睡明(闕JLjkJL足膀旋小腸手足 贍 三轉手 足 闵 大腸手1 丨 I I 手肺脾足手心腎足手心包肝足四、肾与三焦通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有两个系统

7、,一个 是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上焦气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 主要在肺;中焦气化,主司营卫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气化, 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糟粕,主要在肾,肾又为三焦气化的本源。三 焦另一个系统是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心为君火在上焦, 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命门为相火在下焦。肾以一脏水火相兼,两个 系统皆本于肾,肾又是阴阳水火之脏,水火两个系统在疾病过程中可 相互转化,但多出现在疾病后期,这是因为两个系统都根源于肾,久 病入肾,肾脏兼水火阴阳,为身体之总枢所致。临床治疗肾病要考虑三焦,治三焦要顾及到肾。例如少阴四逆虽 责之肾阳虚,但治疗则用四逆汤,方中有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

8、温中 焦脾阳,甘草温上焦心阳,可谓三焦之阳皆治。再来看看肾与三焦通,三焦经的五输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 支沟、天井,都与水肾有关,再者董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 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还巢治 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五、肝与大肠通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传导亦全赖肝气疏泄,吴 鞠通在胁痛、中燥、单腹胀等医案中,都提到肝协调二便的作用,前 阴为肝经所循行之部位属肝,主治自无疑议,而疏大便则合于肝与大 肠相通之意。例如,鸟梅丸主治的久痢,属湿热痢疾久而不已,系木 郁横土,肝之疏泄不畅,而致下利里急后重。白头翁汤证亦系

9、肝(木)郁 土中,湿热郁踞肠间,由于土因而木郁,木愈郁则土愈困,此时调肝 疏木才能有效,白头翁汤即在于清解阳明热毒疏泄肝气以治利。又如 四逆散加薤白也能治痢,两者治前阴病亦颇有效,盖前阴病多属湿热 属肝经也。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 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灵骨在大肠经治头晕也很有效。木穴在大肠经 上,但能治肝经之疝痛,其它大、小、外、浮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 治疝痛。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这都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六、心包与胃通临床常见老年人因饱餐胃气上冲,而致心肌梗塞发作的病人不在 少数。由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症状也很突出,同时治 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胃痛

10、,所以称为心胃同治。阳明胃与心包络通, 阳明实热上冲心包,扰乱神明出现心包的证状,以承气汤泻胃家实热, 阳明得治,厥阴自安。温病条辨中焦篇还有阳明温病,下之不 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 之。,阳明胃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 明常与厥阴同病,除有承气攻下法外,还有用牛黄、紫雪凉开之法及 牛黄凉开与承气攻下并用之法临床上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因胃经循行所过)及膝痛甚效。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亦甚效。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 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包络与胃通的用

11、例。结语 在开阖枢枢学说启示下,解说五脏别通之脏腑通治原理,补足了 心包与胃通的六脏别通治疗原则,从而使脏腑通治的内容更为完备。 并用之于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尤其是用于针灸治疗效果更为突 出,盖目前一般针灸之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 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同明经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 治足太阳重点在疏导。表里经取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如手阳明 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平衡。但脏腑别通则,一脏一腑, 一手一足,一阴一阳。即以肺与膀胱通而言,肺为手之阴经,膀胱为 足之阳经,有高度的疏导及平衡作用,效果当然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