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技巧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717873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技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记叙文记叙文阅读 (一)考题回顾:记叙文阅读内容多为写人记事类文章,亲情、人情方面,培养学生真实情感与健全的人格。 (二)答题原则: 记叙文阅读三步曲: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 (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三)题型预测与应对技巧荟萃: 中考记叙文考题类型可能有: 1.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

2、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形式灵活多样,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几种常见的照应。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使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行文中前后照应。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 2.题目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

3、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3.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中考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但可摘取主要的。3)综合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

4、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 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中考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

5、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

6、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中考考试中常用

7、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使形象生动,使语言传神; 拟人:把赋予以人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强化语气,发人深省; 设问:引起人们思考,引起下文; 排比: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9.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10.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中考应对技巧:回答开放题,先把握好中心,围绕文章中心,多角度思考,然后将其深化或升华,或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学会结合文章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述等。不要另起炉灶,更不要逆主旨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