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作业1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71629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作业1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作业1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作业1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作业1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 宋明理学作业1 人民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下列哪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A韩愈B周敦颐 C张载D朱熹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据教材所述,韩愈最早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并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故A项正确。2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B首倡“格物致知”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D充实了伦理纲常解析:选C。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理学家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C项。31241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下图是某道观朱熹

2、、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由于朱熹()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解析:选B。统治者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朱熹的思想主张。B、D两项均是朱熹的贡献,但只有B项体现了统治者的要求,故选B项。4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该

3、诗所反映学术思想属于 ()A道教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含义是要从对自然世界景物的观察中体会真理(天理)的存在,借此指导自己的生活,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以答案选C,A、B两项与上述儒学思想不符,D项强调反观自省,从内心深处寻求天理(良知)的存在。5朱熹认为:存天理,去人欲,不仅是臣民的事,首先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辨,以裁处事务。这段话反映出()A“存天理,去人欲”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B反映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要求C压制人欲,迫害百姓D要皇帝带头修养,以身作则解析:选D。根据题

4、干提供的信息“首先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辨,以裁处事务”和所学史实可知这段话反映的是统治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6王守仁的心学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A本原 B目的 C途径 D本心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掌握。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天理,应通过格物这一方法(即途径)达到融会贯通而明“理”的目的。7宋明时代的儒家讲究“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也”,佛家讲究忍耐顺从、悟道参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唯物主义 B都是唯心主义C都主张格物致知 D都推崇三纲五常解析:选B。本题

5、为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实质。宗教属于有神论,肯定是唯心主义,而理学和心学提出的“天理”和“心即理也”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故B项符合题意。8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这一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是()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的深刻影响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和社会动荡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明清时期出现人数猛增的显著变化,“贞节”是对古代女子道德要求的重要体现,当时理学宣扬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贞节”其实就是表现之一,故B

6、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9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材料2:(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3: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请回答:(1)从材料1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

7、主张?(不得摘抄原文)这些主张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哪些社会特点? (2)根据材料2,汉武帝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3,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内容、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1中归纳要点即可,注意题目要求,切忌照抄原文;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回答。第(2)问实际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答案比较简单,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比较抽象,注意要运用历史专业语言回答,可对材料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答案:(1)主张:仁、礼和中庸。社会特点:天子衰微,诸侯称霸;礼崩乐坏。(2)政策:“罢黜百

8、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贯通明理(格物致知)。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一、学习思考1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教材P13)提示: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2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教材P14)提示:“孔颜之乐”是指孔子和颜回以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乐,也就是“天理”的核心“仁”。其实质是借孔子、颜回的权威,重塑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地位,

9、以复兴儒学。3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教材P15)提示: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提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而且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他的这些观点不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但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4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教材P16)提示:他(王守仁)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

10、,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二、自我测评(教材P17)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提示:朱熹主张人性是本恶的,把善的归属放到了天道和伦理道德上,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在人生修养上,朱熹注重克欲顺天,王守仁注重修心养性。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7)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提示:“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王阳明)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既是天理”,是对孟子思想的发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11、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能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王守仁(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更加明白简易。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