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学压卷①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714358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心理学压卷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心理学压卷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心理学压卷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心理学压卷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心理学压卷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心理学压卷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心理学压卷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押题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中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3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4西

2、方谚语曾言: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这说明在心理辅导中,我们要做到( )。 A遵循发展性原则 B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C尊重整体性发展原则 D尊重因材施辅原则 5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的方式 B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 C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D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6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多种,下列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一种是开设心理

3、辅导活动课 B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没什么区别 C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来实施 D个别辅导最能体现心理辅导中因材施辅的原则 7中学生将爱情的动机转向以求知、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形式抒发感情,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以宣泄,这是( )的表现。 A理智的压抑 B幽默 C合理的宣泄 D升华 8健康的概念是指( )。 A身体健康 B生理,丘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9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 )提出的。 A布卢姆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奥斯本 10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 )。 A社会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11( )

4、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是指( )。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个别化学习 D掌握学习 14.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 )。 A.合作学习 B发现学习 C情境学习 D指导学习 15.只要给足了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能达到掌握的 程度。这是( )。 A.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16“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5、 D逆向迁移 17.小红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加涅的 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18投射法测量了人格( )层面的内容。 A.意识 B无意识 C客观 D自然 19在( )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白日梦状态 C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D睡眠状态 20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 )。 A较高 B中等 C较低 D不变二、多项选择题(20分)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

6、征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信念是(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4、一般能力是指(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5、气质类型包括(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

7、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9、信度包括( )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三、简答题(共4个,每题5分) 1简述思维的过程。 2简述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3简述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 4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四、论述题(共1题,10分) 论述毕生发展观及各发展阶段特征。 五、案例分析 (共1题,10分)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王某是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的男生,近一段时间以

8、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学生考试焦虑症状进行指导。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B 5D 6B 7D 8D 9B l0C 11A l2D l3A l4B l5D 16A l7A l8B l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BCD 3、ABCDE 4、ABCDE 5、ABCD 6、ABCDE 7、BCD 8、BCE 9、ABC 10、A

9、CE三、简答题 1.思维的过程主要有:分析和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联系。比较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通过比较才能辨别事物的真假、人心的善恶;才能找到要探索的科学问题,做出恰当的研究结论。 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在抽象的基础上,就

10、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有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之分。 具体化。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2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有: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 信息交合法 联想法 综摄法 3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

11、种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舌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可分为性本性和自我本能。后来他又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性本能(力比多)构成人格动力。由这种动力促成的行为中,有些是防御机制,诸如压抑、退行、合理化(文饰)、投射、反向作用、转移、升华,等等。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

12、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自我是儿童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时,儿童就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遵循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完美原则。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有利于人格健康。 四、论述题 (1)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第一,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第二,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第三,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有三类影响系统,即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2)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

13、命周期。他关心个体发展中的人格结构,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在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个体解决了冲突,完成了该阶段所要求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相反则会形成消极的品质。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危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同时,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任务,他还可以通过教育等措施在下一个阶段得到补偿。 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

14、阶段包括: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现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五、案例分析 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较,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