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与对策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70660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助养老的实践困境与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据专家预计,到2030 年全国老年人口将会翻一番,老年养老的 发展将会任重道远。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 力不断外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断弱化、国家“未富先老”的今 天,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总体上还不健全。农村亟须一种创 新、普适养老模式。在各地积极探索和实践中,一种村集体办得起、 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具有本土特色和社区重建思想新型就地 养老方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01、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内涵及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是秉持“村级主办、互帮互助、群众参与、政府支持”为 原则,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为目标,以“自助互助”理念为 核心,整合老年人群智力资源、体力资源及

2、社会资源,让其合住在一 起,提供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服务的养老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农村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养老无 力全面铺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河北省肥乡县首创我国第一家具有地方 特色的“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农家门口的幸福 院。当地农村幸福院立足本土实际,在“离家不离社区、就地抱团养 老”的思路模式指导下,通过集体建房、共同居住、自助互助的运行 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老人智力资源、体力资源等积极解决农村 老人养老问题。该模式随后在全县推广开来,截至2012年 5月初, 全县共建成幸福院 200 余家,率先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各省市也学习 肥乡经

3、验,对肥乡模式进行效仿与推广。1、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不足,易于引发养老责任风险 农村互助养老目前作为我国本土养老新的探索、新的模式,其运作和 发展的制度设计还有待健全,缺乏较为全面的制度环境保障。在 2012 年,国家民政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 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支持关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2017年国务院在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要通过亲朋互助、志愿互助和举办互助幸福院、互助养 老大院等形式,大力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2、资金渠道不稳定,影响可持续发展 多元稳定的资金是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证。如今互助养 老的资金来源无法

4、保障,资金筹措渠道较为单一,无法保证有充分的 运营资金。其政府的对于互助养老相关财政补贴、村集体的公共资金、 社会团体、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公益性资金以及老人家庭的象征性缴 纳等渠道构成家庭互助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有其局限性。3、养老观念滞后,互助养老认同度低 农村老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相对而言,学历越低的老年人,更容易 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农民对互助养老模式的理解与 接受。许多地方建好互助幸福院后,出现入住率低,甚至存在无人住 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利 因素。4、互助内容较窄,质量无法保障农村互助养老尚在起步阶段,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大都集中生

5、活帮 扶、日常照料以及老年群体的精神慰藉层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社会阶层差异化、层次化,需求渐次多 元化、层次化。仅满足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简单精神慰藉,不能满足老 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最大化。老人之间多元化的需求得不 到满足,会增加老人的失落感,从而动摇互助养老模式的群众的基础。 03、农村互助养老的完善策略1、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法律保障 政府应该发挥好政策支持,积极全面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法律法 规依据,保障制度化、法制化建设。首先,政府应该把养老模式的相 关法律的制定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着手, 针对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服务内容、收费方

6、式、责任界定等要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制定明确具体的制度文件,与此同时要保证农村互助养老 模式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合法地位。其次,当地政府要在国家法 律规范的指引下,广泛调研,并充分听取专家建议和农村老人的呼声, 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扶持政 策。2、建立稳定多元资金筹措机制 稳定多元的资金是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资金来源是否稳定决 定着互助养老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建立稳 定充足的资金筹措机制。第一,地方政府财政划拨“专款专用”、转变 扶持策略。第二,发挥“多网”融合。第三,积极争取慈善组织的公益 资金、福利彩票基金、各种社会捐赠等资金支持。3、积极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 社会对农村互助养老的认同感是互助养老得以发展的基石。各地在政 府的积极引导下互助养老形式各异,各具特色,但是许多地方出现建 设好互助院后,入住率低或无人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 浪费,降低政府的公信力。4、丰富互助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为应对农村老年群体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层次化,需要进一步健 全农村互助养老的内容,提高养老的服务质量,切实满足“老有所 乐”“老有所为”的需求,增加老年人的福祉。一要完善互助幸福院基 础设施建设。二要适当的发展适老性农业。三要创新互助形式,由“志 愿帮助”向“储蓄互助”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