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694115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学生之所以不能认真完成预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学生方面。首先,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大多数同学认为,课前预习与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联系,反正上课时老师也要讲到这些内容,只要上课时能做到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就足够了;其次,他们没有掌握必要的预习方法,不知预习什么,也不知怎样预习。二是表现在教师方面。其一,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没有明确的要求,不管是哪一课,预习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既没有层次性,也不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没有个性化的要求,如:不是生字的认读,就

2、是新词的释义,要不就是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绝大数老师的预习题就是学会生字,读懂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等,没有终点,也毫无新意;其二,教师对预习作业缺少相应的督促和检查,预习和不预习一个样,预习作业“一勾”“一阅”就算批改了、检查了,有的甚至压根儿就没有布置预习作业。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真正的预习应该是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思考,是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如:查字典,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学会选择字词在课文中的解释;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楚课文的一些现象;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参与到学

3、生的预习过程,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制定预习单。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材特点及每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采用“预习单”的预习方式(见下表)。预习单篇目:我最感兴趣(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我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一、读准字音二、词语理解三、好句摘录及理由摘录:理

4、由:四、我的疑问这份预习单既制定了统一的要求,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了分层要求。小学生在知识、智力、情趣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预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在实施“预习单”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带“”为必做题而其他为选做题。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适当降低了难度,而对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提高了层次,增加了分量。如“我的疑问”这块内容的预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从不理解的句子及课文的具体内容着手提问。另外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以及每个单元不同的训练目标,预习要求也不同。新教材文章体裁丰富多样,有的课文内容浅显,语言

5、简练、清新,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那么预习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有的课文内容较深,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学生缺少情感体验,预习的重点可放在资料的查找及质疑问难上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先谈一谈低年级如何预习。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

6、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把预习方法口诀概括如下: 一画段,二画圈, 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 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这个口诀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其中前“四画”在一年级开始学习使用,“五画、六画”在二年级开始学习使用)其含义是:“一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

7、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四画翘舌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

8、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那么中高年级怎么预习呢?(一)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1、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2、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语多读一次。3、用波浪线划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4、圈出后鼻音和翘舌音,默记。(能干的可以找出多音字,近反义词等)(二)查问1、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

9、)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2、数笔画、说偏旁、结构,书空或者抄写一遍。3、用各种办法记住生字字形。(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迷语,奇思妙想)、理解要掌握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5、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三)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至少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第三遍要注意理清文

10、章脉络,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A、 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B、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C、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 (四)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11、。1、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如果还是不理解就摘抄到本子上。2、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句子)或者为什么觉得这些词语(句子)写得好。(五)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六)搜集资料1、关于作者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

12、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2、关于背景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七)做批注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

13、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八)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四、分课型预习(一)讲读课文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

14、堂更加丰富多彩。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5

1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3、解决课后思考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二)自读课文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1、阅读“自读提示”。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2、理清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