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69370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海淀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海淀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海淀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海淀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海淀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海淀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海淀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 文 2018.5学校 姓名 成绩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1.请你欣赏下面东汉隶书名作张迁碑选帖,完成(1)(2)题。(3分)(1)隶书笔画典型的特征之一是横画_。(1分)(2)下列对这幅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字形宽扁,方正典雅,古拙大气。B章法横有行,

2、纵有列,沉着稳重。C线条厚重,起笔与收笔多用方笔。D笔法斜侧,洒脱飘逸,曼妙多姿。2. 树文明礼仪之新风,立诚实守信之根本,是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某校学生会组织学校多个社团,开展“知礼守信做文明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学生会宣传部负责人拟写的一则倡议书,请你完成(1)(3)题。(6分)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文明有礼、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的仪表、仪容、仪态,可以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底(yn);“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要我们“勿自欺”“勿欺人”,这是做人之根本。知礼守信,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

3、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知礼守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民族崛起的希望。作为校园主人,我们应当遵守文明礼仪,弘扬诚实守信之风;我们要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建文明和谐。为此,校学生会特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相互尊重,谦和恭谨;注重仪容,衣着整洁;心平气和,沉稳专注;彬彬有礼,端庄大方。二、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关心他人,互相帮助。三、诚信做人,言行一致,知错就改;诚信处事,一诺千金;诚信考试,严谨求真。同学们,我们要让知礼守信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成为每个学子修身律己的行为准则。让我们行动

4、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谱写新时代文明中学生的新篇章! 校学生会2018年6月2日(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根据拼音所写汉字、加点字笔画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彬彬有礼(bng) 底蕴 “弘”字是6画B.彬彬有礼(bn) 底蕴 “弘”字是5画C.彬彬有礼(bn) 底韵 “弘”字是6画D.彬彬有礼(bng) 底韵 “弘”字是5画(2)有人根据倡议书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对“礼”的内涵依次作了高度概括。下列概括恰当的一项是(2分)A. 雅 净 静 敬 B. 敬 净 静 雅C. 静 敬 净 雅 D. 雅 静 净 敬(3)第二段两处画线句,有一句表达欠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2分)句子序号:

5、修改: 3.在学生会的号召下,各学生社团积极响应,纷纷行动起来。请你走进话剧社、文学社参与他们的活动。(4分)(1)话剧社的同学针对“知礼守信”这一活动主题,精心编排了一场话剧曾子避席。下面是该话剧剧本中的一个选段,台词中有一处表达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抄写在答题纸上。(2分)孔子和众弟子坐于席上论道,曾子坐在孔子身边。孔子 (侧身面向曾子)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人们,人们就能和睦相处,你知道这德行和理论是什么吗?曾子立刻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 曾子 (恭敬地说)我不够聪明,还没有领悟到。先生,您有什么愚见请不吝赐教。答: (2)文学社同学想拟写一副宣传“知礼守

6、信”的对联,请你根据上面的剧本、下面的文字与图片,协助他们完成下面这副对联。(2分)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上联: 尊从师礼,曾子 下联: ,商鞅立木示诚A.避席问道 信守诺言 B.避席问道 一诺千金C.避席之礼 一诺千金 D.避席之礼 信守诺言 4.在学校德育处的主导下,学生会准备在期末考试时设置“诚信考场”。这一举措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许多班级决定积极践行“守信”之道,向德育处递交了申请。你所在的班级被批准为首批“诚信

7、考场”试点班,请你帮助宣传委员写一则宣传语,在考试时张贴在墙上。(2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一)阅读观沧海,完成56题。(共7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5.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3分)答:_6.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4分) 答:_(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79题。(6分) 【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

8、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选自宋沈括活板) 【乙】(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

9、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 (选自清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有删改)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B若止印三二本 若无兴德之言C则第二板已具 问所从来,具答之 D每一字皆有数印 扶苏以数谏故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分)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翻译: 9.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传播、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甲】【乙】两文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由唐代的 到宋代毕昇的泥活字印刷,再到元代王桢记载的_,明代陆深记载的铅活字印刷。到了清代,金简奉旨勘印四库全书,要“变通以新意”。可见,我们的祖先从

10、未停止过改良印刷术的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_精神。(3分)10.古诗文默写。(5分)(1)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4)天净沙秋思中“ ”一句,让人在肃杀的秋景中看到了一抹暖色。三、名著阅读(共5分)11.相对于中心人物而言,文学作品中还活跃着许许多多个性鲜明、颇具特色的次要人物,他们或衬托主要人物,或推动情节的发展。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这样的人物,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100字左右)(5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阅读下面材料

11、,完成1214题。(共7分)【材料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金、黄、红、紫等艳丽之

12、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材料二】 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硕人其颀,衣锦褧(ji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 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