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七年级语文考试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4654829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七年级语文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七年级语文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七年级语文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七年级语文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七年级语文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七年级语文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七年级语文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书生语文教学研究会201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期中考试试题 年级 班级 考号 姓名 分数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2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截然不同 锋芒必露B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契而不舍 群蚁排衙C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荒草凄凄 浩浩荡荡D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2 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A. 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B.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D. 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3

2、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勤勤恳恳,竭心尽力,到死为止。)B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燕然勒功:东汉大将燕然因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而勒令别人给自己记功。)C仰之弥高,越高,攀登得越起劲。(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之”在课文中是指代由古代文化典籍形成的书山。)D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斗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夜很静,四周鸦雀无声。只是偶尔有一只小小的甲虫,嗡嗡地响着从花间飞了过

3、去。B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C对于学到的原理,他都要拿实物来进行实验,求得彻底了解,决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D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5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美国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B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C.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他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D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6.古诗文默写。(7分)(1)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

4、,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4)( ) ,云从窗里出。 (吴均山中杂诗)(5)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6)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的诗句是 ( ),( ) 。7.综合性学习。(6分)我国正在制订中小学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汉字,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某中学开展了一次关于汉字书写的调查活动。(1)在调查活动中发现,人们书写汉字的能力有退化的趋势。请分析造成该趋势的原因,至少说出两点。(2分)(2)请你拟一条宣传规范汉字书写重要性的标语。(2分)(3)请你给学校提两条如何加强写字教学的建议。(2

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1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节选)“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

6、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

7、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请你分别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说”字的含义。(2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2.请说说第三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 3.开头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4分) 4.闻一多先生做学问的事例对你有哪些启发?(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3分) 薄暮下的刀锋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

8、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至楼口,我说:“你且等一等。”他笑笑:“好,不急。”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一试,果然。他将其中的一

9、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一把四块。”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

10、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温长,烟火竟断了数次。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这把刀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那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晕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知他快完成工作了,走出去,掏

11、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他坚决把两元毛币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喊了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真有数邻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却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黑,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糊,会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一如逃。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摘自散文2013

12、年第2 期,有删改)1、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2分)2、第段中画线语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写得非常传神,请加以赏析(3分)3、 “我”对匠人的称呼由第段的“你”到第段变为“您”,根据文意,谈谈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分)4、下面哪段文字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说说你的理由(3分)A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厚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B我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端详着匠人磨好的菜刀,那刀锋闪过一丝光芒,夺人心魄,竟让人不敢直视。 5、匠人拒绝多收两元的行为似乎难以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阅读文本获得的

13、启示,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古文阅读(13分)阅读孙权劝学 一文,完成下面问题。(15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的词语的意思。(2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尔( )(4)即更刮目相待( )2根据语段内容回答问题(1)写出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