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读后感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63793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嗟来之食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嗟来之食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嗟来之食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嗟来之食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嗟来之食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嗟来之食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嗟来之食读后感(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嗟来之食读后感洪阳镇东洪阳学校 杨青宜 辅导教师 赵江红 读嗟来之食有感 嗟来之食主要讲了位饥民,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保卫了自己尊严的事。读了这篇课文,我有许多感触? 我认为文中的那个人做得对,不应该接受黔敖的施舍,因为他如果吃了嗟来之食,就丢掉了自己的尊严。如果我遇到那种情况,在尊严和诱惑的抉择之处,我也会像他一样,保卫自己的尊严,宁可饿死也不接受那侮辱性的施舍。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里的傲骨就是自尊、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尊,那人们就会看不起他,走到哪里都会被人们指责,永远成为人们的笑柄。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要一张脸”与其一辈子抬不起头,还不如一了百了。再

2、说了,就是死也要死得有尊严,不能遗臭万年,被后人耻笑。 历史上也有许多人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如:鲁迅的铮铮傲骨,他“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还有革命英雄叶挺,他当时被关在牢里,他知道只要当叛徒就可以活着出去,可他坚决不从,因为他明白,当叛徒就会出卖同志,违背自己的信仰,也会失去尊严,所以,不能低头。 当然,不只这两个人,革命事业当中,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行为把尊严演绎得无比崇高。尊严使人不再丑陋,尊严让美丽成为永恒。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吧! 简评: 本文由“饿死不吃嗟来之食”联系自己思想实际,提出“应该做一个有尊

3、严的人”的观点,观点鲜明,主题深刻。说明小作者是很有思想、有见地的。读后感重点在“感”,即由原文悟出的道理,原文只是引发感想的媒介。因此,小作者在提及原文时不是重复原文的内容,而是抓住主要内容做一简洁明了的交代,文章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篇二:议嗟来之食 议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主要讲齐国的一个穷人在饥荒的年代始终不肯吃富人施舍的饮食而饿死的事。如今众说纷纭,“食不食嗟来之食”而在我看来,嗟来之食应该吃。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讲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胯下之辱。嗟来之食与胯下之辱孰辱之更甚?我认为是后者。可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最后成为一代名将。话说:“大丈夫能

4、屈能伸。”大丈夫要在适当的时候屈服,也要在适当的时候伸张正义,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其实韩信也在忍,作为血气方刚的少年,被要求受胯下之辱,他心里肯定也挣扎过要不要拔剑相向,和那帮恶少痛痛快快的打上一架。如果他真那样做了,将使他的未来蒙上阴影。所以韩信忍了,他受了胯下之辱,留得了有用之身。苏轼留侯论里曾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二、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饿者为

5、了尊严,毅然死去,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属于不孝的的表现。他两脚一蹬便撒手归天了,留下亲人怎么办?我觉得这个人没有心胸,没有豁达的心境,为了尊严,把生命当儿戏。凡是都有一个度,超过去了就不好了,这种事情本来就没有对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永远认为生命是最重要的。 三、塞格林曾说:“不成熟的人为了理想而死,成熟的人为了理想卑微地活着。”一个有大爱的人,是必须能够在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低头的,保住了命,才可以继续行道,把“道”传送给天下人。如果只是为了保持气节而一味强硬,他“不失本心”成全了自己,但是却使“道不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几十年,最后终于灭了

6、吴国;司马迁忍辱负重,史记千古传颂。当袁绍举兵起义的时候,刘关张三兄弟也前去会盟,三人只是无名小卒,给安排了一个偏席,刘备 不也忍下来了吗? 总之,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饿死算什么?所以忍是最好的办法,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与人争呢?活着就好,嗟来之食就该吃。篇三: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

7、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

8、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

9、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

10、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

11、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 的想法与感受。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启示。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卓越见解,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