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伯中学张宁先抑后扬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63154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伯中学张宁先抑后扬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齐伯中学张宁先抑后扬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齐伯中学张宁先抑后扬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齐伯中学张宁先抑后扬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齐伯中学张宁先抑后扬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齐伯中学张宁先抑后扬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伯中学张宁先抑后扬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齐伯中学 张宁教学目标: 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运用 难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运用的分寸的把握 课时安排:10分钟以内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好!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说个故事。据说,在古代有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和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写出这半句,他差点被人家给暴打一顿。举座皆惊。在大伙的怒视中,他从容地写了下半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大家都乐了,并且拍手喝彩。接着唐伯虎又写:“儿孙个个都是贼。”大家又惊怒了,他再写:“偷得蟠桃

2、献母亲。”大家又乐了,拍手叫好。在大家的一恼一乐一恼一乐中,显示出这位江南才子的机智与幽默。这就运用到了写作当中的一种写法先抑后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吧。二、 课时内容:1.先抑后扬的概念: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抑,即压抑、贬低;扬,即昂扬、抬高。即作者想要褒扬某人或某物,却不从褒扬处着墨,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两者互相背离,造成强烈反差,最后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褒扬的目的。“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也就是说,先写坏的,后写好

3、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例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

4、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先抑后扬;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后扬,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3.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4.下面,我们通过蝉这篇文章进一步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蝉(小思)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

5、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十七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解析:

6、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这种方法叫“欲扬先抑法”。这样写,不仅较一味地褒扬显得波澜曲折,而且更能显出扬者越扬的强烈效果。抑是手段,扬是目的。 在运用此种技法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抑”“扬”有度 也就是要注意抑扬转化的“火候”。抑未尽意,就开始“扬”,抑起不到反衬的作用,“扬”不饱满,也不得力。 (2)转变自然 写文章“急转弯”,容易失去真实性。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弯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刚才两人谩骂、拳脚相加,视同仇敌,一会儿就亲如手足。 所以,先抑后扬需要循循渐进,自然转变。三、 练一练 学习之后,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