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463058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基础巩固1.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解析:“朕”这一称呼由古代西安男子可以共享到皇帝一人专有,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答案:A2.西汉时期,汉武帝为限制丞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A.组建“中朝”B.设立政事堂C.增设参知政事D.设置门下省解析: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利用亲信近臣组建“中朝”,事先对重要政事进行决策,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

2、3.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A.加强专制皇权B.削弱地方割据势力C.建立内阁辅政制度D.提高相权解析: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度涉及皇权与相权,不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建立内阁辅政制度是在明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行三省六部制限制了相权而不是提高了相权,故D项错误。答案:A4.比较秦代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说明的是唐代()图1秦代中央官制示意图图2唐代中央官制示意图A.中央政府的官吏日渐增多B.皇帝通过分权方式得以集权C.尚书省拥有最高行政权力D.吏部权力等同于秦代的御史大夫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秦代和唐代中央官制

3、的异同。A项属于表面现象,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混淆了吏部与御史大夫的不同地位及职能。答案:B5.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权力,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兵权,由此判断应该是宋朝。答案:D6.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内外百官和王室宫廷均在监察范围之内。后来御史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A.相权因御史独立而遭削弱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解决C.御史台权力地位不断上升D.王室和宫廷不再受外来监督解析:

4、根据材料,可知副宰相监察范围很大,但御史独立成为御史台后,监察范围缩小,从而也削弱了相权,故A项正确。答案:A7.中国很多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A.禅让制B.世官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D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枢密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宣政院答案:D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财

5、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解析: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第(2)

6、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参考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二、能力提升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

7、的郡守啊”,这实际指出了地方基层官员对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官员贤明有助于维护统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宣帝的治国观念受到后代统治者的重视,没有体现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延续性,故C项错误;“历代帝王”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汉文帝曾派人“督监察御史”,唐朝丞相可“(弹)劾御史举不当者”,元朝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这些现象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A.逐渐走向完善与成熟B.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质C.以弹劾官员为主要内容D.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目的解析:汉、唐、元三朝均对御史、“纠弹之官”进行监督

8、,反映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日益完善,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3.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解析:唐朝实行科举制,官员特权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对加强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D项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答案:C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

9、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非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不是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是指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行业或部门,显然与题干不相符,故D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地方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晋初年,为了抚慰远方的人士起见,州郡所举孝廉秀才,都不试就用。后来实在弄得不堪了,于是要试之以经。秀才孝廉,就都不敢进京了。到京的,也都装病不考。于是宽限五年

10、,令其补习。材料二无庸郡国选举,而令他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加以考试,合格的再把他送进京去应考。材料三唐制,取士之科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来实在弄得不堪了”的含义,指出材料一反映出的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结合史实,说明这种现象出现的必然性。(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参考答案:(1)含义:地方举荐的官员素质下降,不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弊端:举荐官员的权力操纵在地方手中,

11、中央迁就地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按门第举荐官员,导致官员素质下降。(2)隋朝。必然性:政治方面,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隋朝完成统一,迫切需要选拔大量官员,以加强中央集权,在统一过程中,士族地主遭受打击,势力下降,而庶族地主的力量在不断发展,他们迫切要求参与封建政治。经济方面,随着江南的开发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大批庶族地主崛起,这为科举制的实行奠定了基础。(3)特点: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考试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影响:进一步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促进封建教育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